-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现状及脱贫需求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一 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现状
鉴于我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笔者以连片特困地区作为重点展开实证调研,先后前往湖南、江西、广西、重庆、云南、甘肃、山西、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十个省(市、自治区)。根据这些地区的调研情况,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点主要表现为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众多;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类型多样化;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
(一)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
如表3-1所示,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人,比2016年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3.10%。尽管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是要实现到2020年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的任务仍然很重,目前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越是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缓慢。总体来看,当前贫困区域范围逐步向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教育水平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区域收缩,农村绝对贫困居民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共同地理环境特征,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指向和地缘特征。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发生和发展状况与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这类地区大多形成贫困人口相对聚集且长期难以脱贫的局面。
表3-1 2010~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贫困发生率
年份指标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年末贫困人口(万人)
16566
12238
9899
8249
7017
5575
4335
3046
当年比上年末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
4328
2339
1650
1232
1442
1240
1289
年末贫困发生率(%)
17.27
12.70
10.20
8.50
7.20
5.70
4.50
3.10
当年比上年末贫困发生率减少(%)
—
4.57
2.50
1.70
1.30
1.50
1.20
1.40
注:表中数据由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务院扶贫办网站公布数据进行整理。
表3-1 2010~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贫困发生率
(二)致贫原因复杂
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状况、家庭结构、健康与教育、就业状况、自然和地理条件、收入分配以及其他方面的制度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对贫困的发生产生影响。经济欠发展虽是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导致贫困的具体原因还有因病、因残、因学、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多方面。
云南省某市面积2.4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5%,总人口250.9万,其中彝、佤、拉祜、傣、布朗等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40.9%。由于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该市贫困问题比较严峻,下辖7县1区均属国务院批准确定的滇西边境片区县,占滇西边境片区61个片区县的13.11%。除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外,其余6县1区都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占云南省73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9.59%。调查显示,当地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来自很多方面。具体来说:一是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现有贫困户中,部分人员丧失劳动能力,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二是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部分贫困户长期生病或患重大疾病,治疗费用成为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能力和信心摆脱贫困。三是自然环境较差。绝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发展经济。四是缺资金、缺项目。这类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通过向其提供增收项目,并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能够使其尽快摆脱贫困。五是文化素质偏低。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六是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如再遭天灾人祸,或是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遭遇其他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七是供养子女读书,负担沉重。少数贫困人口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读书毕业和就业以后,一般能够摆脱贫困。
(三)贫困程度深
连片特困地区大多贫困区域面积大、贫困人口众多,并且贫困程度较深,存在“人口困难、财政困难、扶贫困难”的多难现象,对治贫手段的综合性要求特别高,减贫任务非常艰巨。尽管各级政府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但是这些地区贫困发生率仍然较高,贫困人口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比较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