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与空间优化
?
? ?
?
?
?
?
?
?
?
? ? ?
?
?
?
?
?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必然涉及城市经济联系和空间的优化组合。本章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分析,对该区域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现状进行测算和分析,并提出空间结构优化开发的建议,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7.1 城市经济联系测度的方法
7.1.1 区域和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研究的进展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城市群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和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成为经济地理学重点关注的问题。赖利(W.J.Reilly)于1929年将力学引力模型引入地理学中,提出了“零售引力定律”,为区域空间联系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哈里斯(C.P.Harris)以人均批发销售额和人均零售额作为城市对外联系功能的指标。乌尔曼(E.U.Ullman)也对城市的功能联系和外向服务功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949年康弗斯(P.D.Convers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断裂点”的概念和公式。1965年,以哈盖特(P.Haggett)为代表的学者将引力模型广泛应用在“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我国关于区域和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方法普遍采用定性分析方法。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引入计量模型分析,研究对象拓展到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城市流为代表的分析方法则是在21世纪以来被广泛运用。李国平(2001)、张虹鸥(2004)等人对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流强度和区域联系测度进行了分析;朱英明等(2002)通过对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强度的分析,将中心城市分为三类;秦尊文(2005)利用引力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测度并由此确定核心圈范围;李桢业等(2006)基于外向型服务业的统计数据,分析了长江干流30个城市的城市流;雷菁、郑林、陈晨(2006)利用计算城市流强度的方法来划分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得出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四个层次的城市;宋飏、王士君、冯章献(2007)对辽中南、吉中、哈大齐三个城市群组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组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姜博、修春亮、陈才(2008)分别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进行分析,对环渤海地区城市流强度进行动态分析;朱顺娟、郑伯红(2009)作了基于城市流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的分析研究;喻微锋、蒋团标、刘祎(2009)作了基于城市流视角的滇中城市群与北部湾城市群的比较分析;施建刚、裘丽岚(2009)对成都平原城市群进行了城市流分析;卢万合、刘继生(2010)进行了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比较分析;薛宗保(2011)对成渝经济区进行了城市流强度的分析;王培安、白永平、张宇硕、时保国、李慧(2011)以兰新、包兰、西陇海、兰青铁路沿线为例对西北地区铁路沿线经济带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研究内容上主要包括5个方面。测算区域内城市中心性并划分等级;确定城市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大小来判断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方向;判别一个城市或区域间的地缘经济关系;分析距离、规模和制度等因素对城市联系的影响机制;依据城市外向功能和城市流强度来找出城市产业定位与功能类型。二是研究方法主要有引力模型、可达性分析、地缘经济关系、中心职能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等,一般都单独采用某一研究方法,较难全面反映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程度和空间相互作用。三是区域上主要从省内、城市与城市群、城市群与城市群等三个层面出发,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重点研究区域,西部地区的研究也有一些,而对中部地区的研究成果较少。
7.1.2 城市流模型
城市流,是指在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群区域内发生的频繁、双向或多向的流动现象。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城市群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对流、传导、辐射与集聚)所产生的相互影响量。计算公式为:
F=N×E (1)
式(1)中F代表城市流强度;N代表城市功能效益,即各个城市间单位外向功能所产生的实际影响;E代表城市外向功能量,即城市外向功能的大小。
城市流主要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五种,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指标的选取方法及其代表性,本文选择城市各个产业的从业人员为城市功能指标,城市外向功能量主要取决于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熵,即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熵Lqij,计算公式为:
式(2)中Pij表示i城市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Pi表示i城市的从业人员数;Pj表示全国j部门从业人员数,P表示全国从业人员数。若Lqij<1,则说明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若Lqij1则说明i城市j部门具有外向功能,表明i城市j部门在全国属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专题06 七年级上册(短语与句型)-人教版英语单词、短语、句型终极过关练习.docx VIP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doc VIP
- 小学数学六上第三单元测试含答案01.pdf VIP
- 高层访谈-副院长李亚平.doc VIP
- (高清版)B/T 28058-2011 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pdf VIP
-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经典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 《冰箱压缩机电路原理》课件.ppt VIP
- 2025年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体育运动介绍ppt课件(优质ppt).pptx VIP
- 借用营业执照开亚马逊协议书8篇.docx VIP
- IGCSE数学历年真题集锦与.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