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山水游记描写景物的方法。熟悉游记的一般体例,提高阅读游记类文言文的能力。 2、领悟“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阅读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把握作者陆游在本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注意山水寄情中“情”的把握。 【教学难点】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学方法】探究赏析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准备】1、课前充分预习,学生读懂课文,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及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把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作为本文学习的切入点。 3、标出船行途中的遍地景点及其特性形容的句子。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语(由古人的山水情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奇山异水遍布大江南北,历代文人墨客,大多喜欢访游名胜古迹,吟诗作赋,挥毫作文,描写各地各时独特风景,借以抒发胸中块垒,《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名篇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看到文人们借山水以言志、借山水以明心、借山水以寄情。今天我们将沿着长江,飘然逆流而上,去欣赏一下陆游曾经驻足的小孤山、大孤山的美景,领略一下陆游的山水情怀。 二、明确目标 1、吟咏诵读,?学习山水游记描写景物的方法。 2、领悟“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把握作者陆游在本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三、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追随陆游的踪迹,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明确作者行舟的线索: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舟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参考地图)直观感知一下作者的两日的行程路线,作者在这两日就是从安庆附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行至江州附近。 (二)请同学们诵读文章,找出本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些形象的?请结合原文,试从手法、写景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1)烽火矶:突兀:一笔带过,突出了它的高(远望) 怪奇(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就其岩石和岩洞的形状和色泽加以细致描摹)(近观)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色彩搭配,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红藤绿蔓缠绕下的巨石的形状和绚丽色彩) 写景方法:点面结合 远近结合 色彩搭配 比喻 2) 小孤山:峭拔秀丽;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但祠宇极于荒残(全班齐读“凡江中独山………自当高出金山之上”) 峭拔秀丽:(不可与小孤比,非它山可拟)“祠宇”虽“极于荒残”但若“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对比) 写景方法:由远及近、对比 夸张 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3)彭浪矶:三面临江,倒影水中,虽无风,亦浪涌 4)大孤山:状类西梁;不可拟小姑之秀丽;望之如浮水面(虽不可拟小孤之秀丽,然……如浮水面)(对比、想象描摹) 分析: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突出大孤山四周都是大江,如浮水面的奇观。 所以,我们平时记游写景一定要仔细观察,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抓住景物特征来写。 (三)散文的最大特色是“形散神聚” 。本文所写独立的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在陆游笔下,又钩成了一个整体。陆游是如何把它们组成整体的? 1.用“游踪”(船由长江下游上行,移步换景)为线索,把各个景点贯穿在一起。 2.用各景点的共同特点把景点联系起(水) 3.注意景点之间的地理位置联系(澎浪矶和小孤山) 4.运用对比手法把景点结合在一起(大孤山和小孤山) 所以,我们平时记游写景,特别是移步换景时,不仅要抓住景物特征来写,而且还要注意各景点之间的联系 四、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一)请同学们找找本文共出现了几处“引诗状景”,表现了怎样的景色和心情。 如放翁引杜甫的诗《次空灵岸》“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一句,表现船只缓慢行驶的状态,自己欣喜之情,难以自抑。 引用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中的“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将前人的诗句和民间传说把小孤岛和彭浪矶联系起来,为小孤山增添了传奇色彩。 引用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中的“开帆入天镜”写出了大江一望无际的广阔。 作者对苏轼的流风遗韵极为留意,文章末尾又引用苏轼“舟人指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