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清中期儒学转向
清代中期汉学的复兴,一举取代了宋明理学的主导地位,以考据为基础的务实学风也取代了空谈义理的“务虚”学风。不过,一些学者并没有生硬地否定义理,而是选择“以礼代理”的方式转化义理之内涵。
乾嘉学派汉学家凌廷堪等人重视并考索作为“六经之支与流裔”、与经部关系非比寻常的子部文献,特别是抓住荀子思想中“礼”之内核加以阐发,用实在的礼乐规范取代空疏的气理心性。荀学历千年之颓势,终在清代得以复兴。
从某种程度上讲,荀学复兴体现了清代儒学的转向,另一方面,荀学复兴也推动乾嘉考据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众所周知,凌廷堪是清中期著名的《仪礼》研究专家,又对荀子推崇备至,因此无论清中期礼学研究还是荀学研究都无法绕过凌廷堪。
阳明心学是晚明社会一大思想潮流。先生身后,心学分裂为三:浙中派讲求“即知即行”,江西派讲“静坐”,泰州派则最为极端,把阳明心学直接推衍成“人人皆可成圣人”,可谓“王学左派”。
士人受到社会思潮影响,大多“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甲申国变,以血淋淋的现实给明遗民上了沉重的一课,出身官宦世家的名士们痛定思痛,纷纷放弃了原来放诞侈靡的生活方式,开始关注“学术人心”,将明朝灭亡委罪于空谈,由此兴起了清初的反王学思潮。
顾炎武“经学即理学”正是这股思潮的产物。他有感于晚明士风衰落,提倡“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一方面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强调回归原始的儒家经典。黄宗羲也主张博学经史,重视实践,以纠正王学之空疏。
清初掀起的务求实学、排斥空谈的学风深刻影响了有清一代的学术风气,降及乾嘉,便形成了考据学的风尚。
乾嘉时期,反王学思潮的惯性仍在继续,随着国内统一战争的基本结束,政局逐渐安稳,社会财富得到积累,清朝政府主持了《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
这项巨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几乎汇聚了全国知名学者,戴震、王念孙、姚鼐等有着不同学术宗尚的360余名四库馆臣参与其中,为之呕心沥血。
受严酷的文字狱的影响,宋学中那种与汉学不同的阐发义理、谈心论性的做法不利于全身远害。或许也是因此,编书工作以辑佚、校勘等考订工作为主,宋学学者姚鼐等在馆中较受排斥,编者队伍始终以汉学占绝对主流。
由此,出现了乾嘉学术总体上较少阐发空洞的“理”,而是代之以实实在在的“礼”这样一种状况,以考据学为主要内容的汉学经过四库全书的修撰,在清代中期实现了全面复兴,最终取代了宋学的主导地位。
1.古书整理
乾嘉时期以汉学家为主体的学者队伍对空谈义理之风十分不满,于是他们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古书的整理中。
“三礼”之学的复兴在这一问题上很有代表性。礼学在清代中期极受推重,乾隆帝先后开设“三礼馆”,命儒臣编纂《三礼义疏》,并修《大清通礼》50卷。考察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其中所载宋元明《仪礼》著作总和10种,至清却数量激增。
纂修官将礼类书分为六目,其中《周礼》之属22部453卷,《仪礼》之属22部344卷、《附录》2部127卷,《礼记》之属20部594卷、《附录》2部17卷,《三礼总义》之属6部35卷,《通礼》之属4部563卷,《杂礼书》之属5部33卷,这基本可以反映清代中期礼类书远超前代的巨大存量。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礼学俨然成了当时可与易学并驾齐驱的一门显学。
从治学路径和学术特点上看,由小学入手而推求义理,是乾嘉考据学家普遍遵循的原则。
考究礼学,首先要从“礼”之本义入手。其实“礼”与“理”这两个概念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到了宋代,朱熹以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人事之仪则也。”
陈居渊先生认为,在理学家那里,“理”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下天经地义的道德规范,而“礼”则是从属于“理”概念的。
在这个意义上,“礼”是“理”的表现形式之一,“理”才是道德本体,“礼”是“理”的实在化。对于“礼”与“理”的关系问题,乾嘉学者进行了多番辨正。
此时虽未明确点出“以礼代理”,但它却已成为学者们模糊的共识。特别是作为凌廷堪同乡前辈、皖派学术泰斗的戴东原,对凌廷堪的学术影响可谓巨大。
2.学者观点
与吴派学者不同,戴震主张“由词通道”,有志于求道和经世,而不只醉心于考证古书字义。他率先提出“以情代理”,认为宋儒对“理”的解读掺杂了佛教思想,偏离了本意,因此不足为据。
“理”既然是玉之纹理,那么必定是客观存在的。“天理”就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人的产生也遵循“理”,人各不同是因为所秉之“气”不同。
戴震上承孟子“性善论”,而将“性”之内涵归结于“欲”、“情”和“知”,“知之失去为蔽,蔽则差缪随之”,“欲之失为私,私则贪邪随之矣”,“情之失为偏,偏则乖戾随之矣”,由此产生恶。
为了避免恶,需要“以情代理”,因为“情志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得理者也”,仁义礼智“不求于所谓欲之外,不离乎血气心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