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 源远流长.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明之光 源远流长 文明之光源远流长   摘要:文字的创造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海岱地区是我国文字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山东大学考古系通过多年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重要的文字类文物,这些文物对我国的文明起源发展研究、古代社会研究以及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擇其要者加以简介。   关键词:文字;陶文;甲骨文;封泥;典盘;诏版   文字的创造对传递信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纵观我国文字的历史,以现今山东省为主体的海岱地区是我国文字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通过多年的田野考古发掘,出土了重要的古文字资料。这些文物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古代社会研究以及文字书法的起源、发展、演变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件加以介绍。   1龙山文化邹平丁公陶文   该陶片1991年出土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泥质磨光灰陶,长4.6~7.7厘米,宽约3.2厘米。陶文共5行,最右边一行为3字,其余4行各2字,共计11字(图1)。其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阶段,绝对年代为距今约4200年,比商代甲骨文早了约800年。这是目前我国所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证明在龙山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成熟的文字且用于记载和传递信息,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和中国文字书法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该陶文一经发表即引起公众和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诸多学者从形体结构、刻写特点、章法布局、语法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早期文字”。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认为根据现有资料尚无法判断该文字与甲骨文等早期文字的关系,大概是“一种原始文字……一种走入歧途的原始文字”。著名古文字学家高明先生也认为其“是已被人们淘汰了的古文字”。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则认为陶片上的文字有几个可以看出是象形的,如右数第三行第二个字一笔连书,可视为左手的“ナ”字。第一行第二字可视为从“右”的持一石斧形物,或即“父”字。著名古文字学家冯时先生认为丁公陶文与古彝文有密切关系,并依据古彝文对其进行了全文释读,认为其性质为卜辞,用于招祖护佑、驱邪求吉。   2济南大辛庄商代甲骨文   大辛庄商代甲骨2003年出土于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共有四例标本。其中最大的一片龟腹甲由四块甲片缀合而成,残长18厘米,残宽10.7厘米(图2)。龟甲经过精细整治处理,正、反两面均较光滑。正面刻辞,可识别共34字;背面有钻孔、凿痕和灼痕。从出土的层位关系看,其年代应为殷墟二期,最晚不晚于殷墟三期早段。这段卜辞记录的是对先祖的祭祀,卜问了御祭、温祭和“徙”(出行)。其中一例是贞问是否对四位母辈分别用野猪、阉猪、家猪进行御祭。   大辛庄甲骨文出土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学者们一致认为,该卜辞与安阳殷墟卜辞属于同一系统,是迄今为止殷墟之外发现的唯一的商代卜辞,在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这一发现为重新审视大辛庄遗址的性质,认识商王朝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方地区的关系,探索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3泗水尹家城周代封泥   该封泥1981年出土于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其年代为西周晚期,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例。封泥为黄泥质地,呈一面略扁的椭圆体,长4厘米,最宽处3.2厘米,厚2.6厘米。纵向有一穿孔(图3),孔径0.25厘米,里面有绳索印痕。一面有戳印,直径1.9厘米,背面隆起并有三个横压的指印。戳印文字较为紧凑,用笔粗细不一。上面部分刻写认真,笔道刚劲,下面部分则略显潦草。据考证,该字为二字合书,隶定为“嘼虡”,“嘼”同今“兽”,“虡”此处当读为“虞”,因此“嘼虡”当读为“兽虞”。兽虞是鲁国的虞官之一,掌猎鸟兽之禁令。通过相关文献可推测,“兽虞”封泥的施用对象应是兽虞向宫廷、官府供奉的山林之物,其发现印证了《国语·鲁语》关于鲁国虞官制度的记载。   该封泥时代之早、形制之特殊,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封泥的使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4长清仙人台春秋时期邿公典盘   该盘1995年出土于济南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m5,为春秋中晚期器。盘口径43.5厘米,高7.2厘米。盘底铭文6行40余字:“寺子姜首及,寺公典为其盥盘。用祈眉寿难老,室家是保,佗佗熙熙,男女无期,于终有卒。子子孙孙永保用之,丕用勿出。”(图4、图5)这段铭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也颇有趣,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多子多福的观念。   根据铭文,该盘应是邿公典为祝福初嫁到邿国来的齐国女子(姜首)而做。历代文献中关于邿国地望的记载,自汉代以来一直认为是在鲁之南境,但邿国贵族墓地和该盘的出土地点均位于鲁之北境,这对进一步探讨邿国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