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控制的活动,在幼儿顺利进行游戏并积极投入其中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的游戏动机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水平。然而,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时,教师应当以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地介入指导,以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构思。 那“什么时机才是最适宜的呢?”在许多教师眼里,不容置疑的时机无非就是“幼儿求助的时候”、“幼儿出现不安全隐患时”、“当幼儿产生过激行为时”……除此以外,还有何时需要介入呢?在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后,得出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作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的判断依据: 01案例:给我一张桌子吧! 4岁的言言在娃娃家看电视,他用两把大椅子搭了一个大沙发,正准备坐下来看。突然间,他好像想起了什么,跑来问:“老师,给我一张桌子吧!我的沙发前面应该放一张桌子,我家里的沙发前面就有一张桌子的。”教师故意装糊涂,问:“什么桌子啊,派什么用啊?”言言有点急了:“就是可以放很多吃的东西的,我爸爸有时候还拿来搁脚的!”看着言言指手画脚却始终说不出正确的名称,教师连忙补充道:“哦,哦,你说的是茶几,对不对?”言言高兴地点点头。 “可是教室里的桌子都在使用中,我们一起想办法,看看能不能用什么代替一下?”言言四下找了一下,摇摇头没找到。教师给了他一点提示:“你的沙发搭得真像,把小椅子变成了沙发。那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变成小桌子呢?”教师的言语让言言的脑海里又有了“变”的概念,他想了一会儿,茅塞顿开,忙从角落里搬来了两张小方板凳,紧靠在一起放在沙发前。言言拉着教师去看他搭的茶几,得到教师的肯定后,言言从小超市买回了一些吃的,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东西。 游戏中幼儿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就会出现大量类似的求助。对教师而言,此时可能存在迅速判别“诉求”的复杂程度以及怎样回应这两方面的问题。很显然,上述案例中幼儿的要求并不高,他仅仅是需要提供一张桌子。教师在接住幼儿问题后,首先了解“派什么用”,再给予幼儿正确的名称“茶几”,同时还根据现场条件(没有现成的桌子)机智地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以物替代。 事实上,当幼儿在游戏中寻求教师的帮助时,教师真的应该根据幼儿“诉求”的复杂程度作出不同的回答:当面对幼儿较为简单的“诉求”时,很多教师会给出小小的建议,并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当面对明显高于幼儿经验水平的“诉求”,诸如“帮我们写写‘警署’”时,教师直接用“让我来帮你”能迅速解决问题,并且不影响幼儿的游戏进程;而当面对幼儿提出一些难以实现的“诉求”时,比如“给娃娃家通水管,并且放水”时,教师明确地表态“这可能不行!”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02案例:不能爬,太危险了! 4岁的鸣鸣今天是修理工,接到娃娃家妈妈的“报修单”去给娃娃家修水龙头。他带着工具箱到了娃娃家,对着水龙头上下前后观察了一遍,非常自信地说:“这个容易,我会帮你们修好的!”说着,他举起锤子开始敲打龙头,还拿出扳手拧几下,一二分钟后,鸣鸣宣布:“修好了!”“你们还有什么要修的吗?”鸣鸣主动请命。“我也不知道!”娃娃家妈妈回答。“那我来帮你找找吧!”热情的修理工鸣鸣东张西望地在娃娃家里寻找着需要修理的物品。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娃娃家上方的日光灯上。“你家的灯坏了,我来帮你修吧!”他的话引起了娃娃家妈妈的注意,她抬头看看那并没有打开的灯心领神会:“是的,我家的灯坏了好几天了!” 于是,修理工鸣鸣开始了他的行动。他搬来了许多大型积木,并把积木一块一块垒高,当他把积木垒到超过他的身高时,他对娃娃家的妈妈说:“这是我的梯子,你帮我扶好,我爬上去修灯哦!” 此时的教师看出了他的意图,马上出来阻止:“不能爬,太危险了,这灯没打开,打开还是亮的。”听教师这样一说,鸣鸣停止了他的攀爬,自己解围道:“那我帮娃娃家修门吧!” 案例中的鸣鸣完全沉浸在模仿修理工的动作中,很显然,他的脑海里有修理工使用工具、爬上钻下的情景,因此他在娃娃家寻找各种物品“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当年幼的幼儿沉溺于游戏的情景时,往往会将假想与现实混淆,鸣鸣的游戏中就把教室里高高悬挂着的日光灯也当做了自己的修理内容,看似大胆的想象却埋藏着安全隐患,此时的教师毫不含糊地阻止了幼儿的行动,她明确地告诉幼儿“太危险了!”真正起到了及时保护的作用。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在小年龄幼儿的游戏中时常会发生,特别是当游戏情节中出现假想的食物时,幼儿便会真的把它放入口中吮吸或咀嚼一下。虽然他会因为咬不下去而再吐出,但这样的过程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因此,教师在托班、小班幼儿游戏时必须特别注意这样的情况,及时介入、加以引导。有的教师一旦发现幼儿咀嚼玩具时,会直接告诉幼儿“这是假的,不能真的吃”,以唤起幼儿的装扮意识,以防止这一“以假当真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危险,这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必须注意的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