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边疆民族义学的特点.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边疆民族义学的特点 易学是中国古代为孤儿和冷漠儿童创建的教育机构。它最初建于宋代。宋仁宗皇佑元年( 1049年) ,范仲淹在家乡苏州吴县购良田千亩,建宅设学,义务教育宗族子弟,被认为是义学的开始。 但宋代义学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或私人团体设立的族塾义学,经过元、明的发展,清代义学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 清代义学主要是由官方主办并提供经费,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穷乡僻壤”地区的贫寒子弟收取极少费用甚至免费入学的一种办学形式。时任广西布政使崔维雅《义学碑记》载: “义学之设,有自来矣。 义也者,官立公舍,结廪修,师弟子俱无费私钱,义在长吏,择儒学中文行优者为之社师。” 一、 清代广西正义学校资金的来源 关于地方义学的管理及其经费,《清会典》记载: “各省由府州县董理,酌给膏火。” (一) 政府正在捐款 由于清朝统治者大力提倡在边疆民族地区兴办义学,并规定义学“修建学房,师生膏火需费,统统于存公银内奏请冲拨。” 1. 司库建设的经费 广西地区官府直接拨的钱粮主要来自官府司库、地租银和官府门摊地租等。如在岑溪县兴办的瑶僮义学和象州的瑶僮义学,其经费就是来源于官府司库。《岑溪县志》记载,“在乾隆三年奉旨设猺獐( 瑶僮) 义学三处,一在大湴,一在水汶墟,一在南渡埠,岁各支延师束脩银一十二两,赴藩司库领给。” 2. 置学田、归义学 学田是中国古代专门为各类学校置办的田产。 学校可以通过这些田产出租收取租资,从而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据谢启昆《广西通志》记载,南宋绍兴13年( 1143年) ,郡守高楫将全州县学迁建于凤凰山之南,“且出私钱,率士合财,买田以补食之不足”, ( 1) 由官府直接置学田。如灌阳县义学,“在东门内,康熙五十八年,知县赵成章建。置义田五十亩,以资膏火。” ( 2) 官府将地方交争田、绝户田、无主之田判给义学。如来宾县雷江义学,“雍正八年建。乾隆三十二年,县民黄钟奇、韦扶良等互控入官五里塘一口, 岁收租谷三千斤; 南三里周容绝户入官田,租谷四千三百二十斤。共谷七千三百二十斤,每百斤计易银四钱五分,共银三十二两九钱四分,为师生束修、膏火之费。馆师束修银十两,生童十五名,每名膏火银一两五钱二分九厘四毫。” ( 3) 查取的地方隐漏田土收归义学。据《北流县志》记载,“平陵里、平安山、万丈坡、独田垌、独竹坡等处共田租四十六石。乾隆十六年,知县谢垌丈田亩,详奉拨归州县义学和懋林义学,均分此得”,“乾隆二十年,知县赫生额丈溢黄榄垌田亩,详归州县义学,租七十石”。 (二) 个人捐款 除了官府出资兴办义学之外,一些地方官员和士绅也通过捐赠的形式,为义学的兴办捐银、捐田、 捐粮,促进了广西义学的发展。 1. 义学之膏火之资,当在民间在半数 捐银生息一般表现为地方官员或士绅捐献银两给义学,并把这些捐银借贷给商人,所产生的利息作为义学的膏火之资。如永宁州义学,“原捐田租二十六石五斗,续捐本银二百两,生息为师生束修、膏火。” 2. “捐田收租” 捐田收租,主要是指地方官员或士绅捐置田地, 通过收取田租作为义学的开支。由于这种形式无风险、租资稳定,因此“捐田收租”这种捐赠形式较为普遍,许多地方官员和士绅都采取这种捐赠形式。如左州义学“乾隆二十二年,知州郑万年以绅士捐银买田收租钱十六千,纳粮之外,馆师钱十千余为诸生膏火。不敷之数,知州捐给。” 3. 安排二重式县义学 有些地方的义学由官员和士绅直接捐银两和谷粮。如容县义学,“康熙二十九年,知县李瑞征捐买屯税米十七石三斗六升,额租一万斤,依时易价,每年掌教银二十六两,开馆贽仪二两。” 二、 清代广西正义学校资金的来源特征 1. 经费来源单一 从以上分析可知,清代广西义学的经费不仅来自官府,还有官员、士绅和乡民的捐赠,捐赠的形式有捐银生息、捐田收租和直接捐钱粮等多种形式。 但作为一个官办机构,广西义学的经费来源是以官府出资为主。据广西地方志记载,除了苍梧县同文义学由邑人潘环珠建、尚书义学由当地群众建、藤县和平圩义学由乡绅王大史捐建、七里镇义学由乡民捐建、凭祥土州( 今凭祥市) 夏石义学由文昌会筹资建、武缘县( 今武鸣县) 琴泉义学由士民捐建外,其它绝大多数的府州县义学均由官方兴建,经费来源以官府出资为主。可见,义学作为一种公益性机构,却具有官办民助的性质。 2. 民族性的增强推动了广西义学的发展 开始,清代广西义学的兴建大多由当地官员动用官府力量或官员自身捐资,但道光以后特别是光绪年间出现许多由当地士绅和乡民自发出资兴建的义学,推动了广西义学的发展。这从侧面上反映出清代后期广西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对教育的重视, 也反映出广西作为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对中原文化的一种认同。《崔维雅立义学以广文教议》载: “窃惟人才之生原不择地,教化可行无闻遐荒,同此聪明知识之性,岂独远裔之人有殊中土。” 3. 私营的土地没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