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湿论治眩晕
头晕是指眼睛和脸的黑色。头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己或外部景观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状。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发作反复,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苏凤哲教授博览群书,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指出眩晕——病机为脾胃虚弱, 湿邪为患, 提出从“湿”论治, 健脾祛湿观点。在临床实践中从“湿”论治眩晕, 收到满意疗效。
1 病因病机
1.1 化脾治泻,以养胃
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辨阴阳证》中云:“脾胃有伤, 则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 则六府阳气皆绝于外, 故营卫失守, 诸病生焉。”认为脾运胃纳互相依赖, 一升一降相反相成, 湿浊中阻虽有偏重, 但应兼治, 如化脾湿必佐以开胃
苏师熟读经典, 深研岐黄, 博采众家之长, 尤其推崇其导师 (国医大师路指正教授) 提出调理脾胃法的核心:持中央, 运四旁, 怡情志, 调升降, 顾润燥, 纳化常。指出脾主中州, 与胃相合, 并与五脏相关, “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全身气机之调畅皆与肝脾相关, 当肝脾同治, 身心俱调。脾喜燥, 胃喜润、脾多湿证, 胃多燥证, 脾胃分治, 当别阴阳等, 只有脾胃和合, 五脏相安, 气机通畅, 阴平阳秘, 才能纳化正常, 身体康健
1.2 油气阴邪,阴邪为患
“湿”在人体相当于水分, 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离不开水, 但水分过多又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犹如水能载舟, 又能覆舟一样。水分过多存于体内, 就会造成各个脏器的损伤, 以致生病。
《素问·经脉别论》将水谷摄入后的精微化生、代谢过程概括为“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脉气流经, 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湿”为阴邪, 积而为水, 聚而成饮, 凝则为痰, 化生百病, 五脏六腑, 四肢经络, 皆可滞留。“湿”邪为患, 则产生眩晕, 口粘腻微苦, 身体困重, 乏力, 胸闷, 纳呆, 舌苔厚腻脉濡滑等表现。需要指出的是, 湿邪作为中间病理产物, 可从热化转化为湿热病, 从寒转化为寒湿病, 亦可“在阴而不去, 久则成形, 血为湿滞 (《病机汇论·湿》) ”而兼夹瘀血, 尚能伤阴耗气或阻滞气机而兼夹气虚, 气滞或阴虚。总之, 湿阻病因病机复杂, 涉及多脏, 并非仅和脾胃有关, 辨证时应辩明内外先后, 做到“审因论治”。苏师在临床中发现, 许多眩晕的病人“头晕”的症状往往不甚明显, 而是以口粘腻微苦, 身体困重, 脘腹满闷, 下肢湿疹, 失眠, 舌体胖或有齿痕, 舌苔厚腻脉滑数或濡为主要表现。据此, 苏师提出湿邪阻滞乃眩晕发生的直接病理原因。
2 健脾基气,以健脾为先
古人治疗湿病,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湿淫所胜, 平以苦热, 佐以酸辛,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 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 以汗为故而止。”仲师提出:“温药和之”。吴鞠通分为三焦论治, 并有“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理气”的论述。《医方类聚》强调健脾利湿, 以健脾为先, 配以清热利小便, 同样突出了利小便的重要性。苏师提出, 宗古师今, 治湿不唯温、燥、化、宣、通、渗, 且兼顾调理脏腑气机
3 注意运动,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苏师极为重视调护在眩晕预防、治疗和防止再复发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1、注意身体锻炼, 增强体质。华佗云:“人体欲得劳动, 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 病不能生。譬如户枢, 终不朽也。”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血流加速, 使气血通畅, 津液运行正常, 一方面内生之湿邪不易产生, 另一方面,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外在之湿邪也不易侵犯机体。2、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忌食肥甘厚味。合理的饮食构成, 适当的食量, 有规律的饮食时间, 饮食物的清洁卫生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饮食习惯既是防治眩晕有效措施, 也是保护脾胃不受饮食所伤的必要条件
4 本虚标实症方
李某, 女, 45岁。2016年4月25日初诊。主诉:眩晕, 恶心, 未吐, 乏力, 肢体麻木, (西医诊断烟雾病) 来诊, 刻下症:眩晕3年, 如有物盖于头部, 头痛如裂, 下午及入夜为甚, 肢体麻木, 恶心, 未吐, 乏力, 气短, 失眠, 噩梦, 尿黄, 大便干、粘, 足凉痒, 舌质暗红, 苔黄厚腻, 脉弦数, 病人多疑, 喜忧, 善悲伤, BP:140/90 mm Hg, 苏师四诊合参及结合手诊, 书方如下:川芎12 g珍珠母30 g
分析:苏师临证主张辩证精确, 用药恰当。患者病史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