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非虚构写作爆款现象的多重成因
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分析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的关注日益增长,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张笑晨着重从新闻本体的角度, 讨论非虚构写作对新闻业和记者群体的影响
有些学者从更具体的角度对非虚构写作的文本进行了分析。闫昆仑以南方周末特稿案例作为研究样本, 多维度地对中国式特稿作出了总结概括
笔者对非虚构写作的文献梳理后发现, 大多数研究着眼于非虚构写作的乐观前景和商业潜力, 而对非虚构写作爆款现象缺乏一种批判视角, 本文旨在透过非虚构写作爆款的表象探究背后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指出商业化社会对媒体的高度渗入以及新闻行业的困境。
夏龙的监狱相
广受赞誉的《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讲述的是“鲁荣渔2682号”渔船11名生存船员杀害22名同伴的故事。人性的恶意、谎言、精神控制、一步步丧失自主思考、戕害同类……极端环境中人性的复杂和幽暗在这篇文章中得到细致入微地展示。稿子引起现象级传播, 最终被乐视以百万元价格买下影视改编权。
在非虚构写作刮起热潮的今天, 一方面时尚杂志如《智族GQ》成为优质非虚构作品生产地, 一方面“真实故事计划”、网易的“人间the livings”“ONE实验室”等非虚构写作平台迅速兴起。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非虚构写作平台, “真实故事计划”将夏龙成功打造成一位高人气作者。夏龙曾入狱七年, 他笔下的监狱风云系列, 包括《通往监狱之路》《监狱里来了个纯真猛男》《用声音让我们兴奋的女囚》《杀死那个骑电摩的女人》《在看守所里扳倒一个毒枭》等文章, 血腥、犯罪、性欲……这些因素天然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夏龙不遗余力而又真实可感地刻画监狱中的残酷与温暖, 其中暴力书写是夏龙监狱风云系列最鲜明的特点, 也尤其容易被资本青睐。
从《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到《1986长江漂流》, 再到发挥到极致的《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 题材从杀人、死人到连环杀人, 非虚构写作爆款频出的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凶杀案、死亡案以其天然吸引眼球的暴力因素, 赋予作者强情节叙事的可能, 从而在面对受众传播时具备了题材上的优势。而且, 非虚构写作者刻意追求镜头语言式的叙事形态, 使得这些暴力在文字中获得事无巨细的再现, 内在逻辑是面向市场和观众, 从而使新闻生产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个人价值的实现、媒体品牌的美誉度、现象级的传播、资本的青睐。
这似乎成为一种捷径, 而在捷径的背后有些因素在消解。非虚构写作本身具备独特优势:通过非虚构写作呈现更丰富、更细微、更加多元的社会图景, 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对社会问题更加深入和具体而微、感同身受般的效果, 这是更加高级也更加奢侈的写作, 依靠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文笔, 而且是将公共议题、公共利益这样严肃理性的问题用感性的叙事呈现出来的努力, 它不能仅仅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手段, 而且应当体现新闻工作者关注社会现实及公共价值的新闻专业精神。没有这一点, 无疑会导致非虚构写作的“虚弱”。
暴力书写话语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文化工业作为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一部分, 同样遵循着商品交换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工业产品永远带着批量生产的物化特征。
新闻业同样是个名利场, 这里从来不缺少一夜之间点燃社交平台的爆款和一稿成名的记者。非虚构写作格外偏爱强情节的故事和暴力书写话语, 正是深谙受众心理和市场需求的表现。在这样的商业逻辑之下, 作品更像是商品, 能够预期得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市场反应的题材争相被模仿、复制, 量产产生规模效应, 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
批判学派认为, 这样的“同质化”会导致文化本身的浅显化, 从而削弱批判功能。正如上文所说, 着眼于市场欢迎的题材, 而不对整个社会环境做出更符合新闻专业精神的判断和考察, 会限制非虚构写作在新闻业中的探索空间。
加拿大传播学者莫斯可阐述商品化与传播的关系时提出:“整个社会的商品化过程渗透到传播过程与传播制度中, 使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深化和矛盾也对传播这种社会实践产生了影响。”
在商业化的渗透之下, 新闻生产的流程被市场逻辑支配, 真正需要关心的社会议题就像市场中的“冷门”, 很容易被淹没在冗杂的信息之中。我们需要警惕对于新闻作品衡量的尺度由推动社会进步到逐渐被受众的注意力和传播速度取代。
越界:“最佳”人生的体现
《人物》杂志前记者鲸书因《惊惶庞麦郎》一稿成名, 同时也引来巨大的争议。有人惊叹于这位年轻记者过人的才华, 有人则批评她过于精英式的叙述, 缺乏对底层的悲悯。在作者冷静的笔触下, 庞麦郎的一切不合时宜之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 而对于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庞麦郎, 作者似乎无意探索更深厚的土壤, 寻求更深层的原因。文本呈现的结果迎合了大众对于“奇葩”猎奇的想象, 但也引起业内对其是否符合新闻专业操作原则的讨论。打响名声的鲸书随即离开了新闻业, 先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