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蒸九晒药材加工的历史沿革与发展.docxVIP

九蒸九晒药材加工的历史沿革与发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蒸九晒药材加工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9吨9晒”是古代草本植物中常见的一种加工方法。自《本草经集注》 1 胡麻“9份、9份” 1.1 茯苓蒸不熟,最适 胡麻,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 (480—498年) :“服食家当九蒸、九曝、熬、捣, 饵之断谷, 长生充饥。虽易得, 世人学者犹不能恒服, 而况馀药耶!蒸不熟, 令人发落, 其性与茯苓相宜。世方用之甚少, 惟时以合汤丸耳” 1.2 蒸晒胡麻药 唐宋时期对胡麻多次蒸晒的记载逐渐增多, 如《备急千金要方》 (652年) :“蒸三十遍, 治下筛。” 胡麻经过蒸晒多次, 主要用于治疗五脏虚损、羸瘦、明目等方面, 如《千金方》 (652年) :“常服明目洞视。胡麻一石, 蒸之三十遍” 1.3 胡麻汁的制备 明《本草原始》 (1612年) 详细记载了胡麻的加工方法:“胡麻取乌色者, 九蒸九晒, 熬捣饵之, 断谷, 长生, 充饥……又制方, 以水淘去浮者, 晒干, 以酒拌蒸熟, 舂去皮用。” 1.4 胡麻需要蒸晒多次的原因 胡麻现在多作为食用油原料, 过氧化值是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 普通的压榨或者炒熟易导致过氧化值增高, 造成不良的生理反应, 进一步诠释了胡麻需蒸晒多次的原因 2 黄精“9份,9份” 2.1 《膳食子集》 黄精, 始载于《名医别录》。最早出现“九蒸九晒”加工方法在唐《食疗本草》 (621—713年) :“饵黄精……可取瓮子, 去底, 釜上安置, 令得所盛黄精, 令满, 密盖, 蒸之, 令气溜, 即暴之第一遍, 蒸之亦如此, 九蒸九曝。” 2.2 蒸暴生长“至群” 《救荒本草》 (1406年) :“山中人采根, 九蒸九暴, 食甚甘美。其蒸暴:……如此九蒸九暴, 令极熟。若不熟, 则刺人喉咽, 久食长生辟谷。” 《本草蒙筌》 (1565年) :“根如嫩生姜, 俗名野生姜。九蒸九曝, 可以代粮, 又名米脯。” 2.3 黄精加工黄精 近现代鲜有黄精九蒸九晒加工方法的报道。我们在山东昆嵛山调查时发现依然有老药农用“九蒸九晒”加工黄精。安徽九华山的“九华黄精”有时蒸晒次数达到五次, 并加糖蒸制, 以增强口感。 3 地黄“9吨/九晒” 3.1 蒸晒次数之确定 地黄,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最早对地黄有九蒸九晒加工方法记载为《千金翼方》:“造干地黄法……候好晴日遍早蒸之, 即暴于日中, 夜置汁中以物盖之, 明朝又蒸, 古法九遍止, 今但看汁尽色泽黑熟蒸三五遍亦得。” 宋代时期也记载地黄的蒸晒次数视药材加工的色泽和味道而定, 不必强求九次。如《本草图经》:“今干之法, 取肥地黄三、二十斤, 净洗, 更以减去细根及根节瘦短者, 亦得二、三十斤, 捣绞取汁, 投银铜器中, 下肥地黄浸漉令浃, 饭上蒸洒三四过, 时时浸漉转蒸讫, 又暴使汁尽, 其地黄当光黑如漆, 味甘如饴糖, 须瓷器内受之, 以其脂揉喜暴润也。” 3.2 以酒煮熟售者 元《汤液本草》 (1238—1248年) :“地黄假火力蒸九次, 故能补肾中元气” 明《本草纲目》:“熟地黄……拣取沉水肥大者, 以好酒入缩砂仁末在内, 拌匀, 柳木甑于挖锅内蒸令气透, 晾干。再以砂仁酒拌蒸晾。如此九蒸九晒乃止。盖地黄性泥, 得砂仁之香而窜, 合和五脏冲和之气, 归宿丹田故也。今市中惟以酒煮熟售者, 不可用。” 《本草述》:“中梓曰:熟地黄……地黄九蒸九晒方熟, 每见世人一煮透便以为熟地, 误矣。柄北纯阴之性而生, 非太阳与烈火交炼则不熟也, 所以固本膏虽经日煎熬, 比生熟各半用之, 即此可以知地黄非一煮遍熟者矣。” 3.3 现代研究 民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 (1927年) :“一经蒸晒, 其色便黑, 为熟地黄。以九蒸九晒, 透心黑者为佳, 中心微黄者次之” 4 c.9 4.1 宋朝时期 豨莶, 始载于《名医别录》。豨莶九蒸九晒的记载始见宋《本草图经》:“采其叶……入甑中, 层层洒酒与蜜, 蒸之又曝, 如此九过则已。” 4.2 明清时期 在明清时期, 很多本草记载豨莶需九蒸九晒。如《滇南本草》 (1436年) 豨莶经九蒸九晒后可以减毒且转寒为温。《本草纲目》 4.3 现代公司 民国《本草正义》 (1920年) :“……入甑中, 层层洒酒与蜜, 蒸之又曝, 凡九次” 5 何首乌的“9份、9份” 5.1 宋朝时期 何首乌, 始载《开宝本草》。最早记载何首乌九蒸九晒的在《太平圣惠方》:“九蒸九曝捣罗为末” 5.2 枣豆熟为度 明清时期出现以大枣或黑豆为辅料的蒸曝方法。《本草品汇精要》:“一用大枣拌蒸, 一用黑豆拌蒸, 俱以枣豆熟为度。又法九蒸九暴, 并勿犯铁器” 5.3 现代研究 民国《本草正义》:“何首乌……若欲其专补下焦, 厚重有力, 则必以九蒸九晒方能味厚入阴、填塞善守” 6 大黄“9吨、9吨” 6.1 黄九蒸九晒始 大黄, 始载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