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业军事杂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大业军事杂考 唐代揭都、唐朝文字记载和皇室官员的编制包括“军事使者”、两个唐代官职(100)和总典。如《旧唐书·职官志》(以下简称《旧志》)载唐代节度使之军事人员构成,云: 节度使:(自注: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至德已后,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节度使之号。)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掌书记一人,参谋(自注:无员数也),随军四人(自注:皆天宝后置。检讨未见品秩。) 据诸《旧志》,“随军”作为节度使幕府军事人员,始置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但对“随军”之品秩及其具体职掌并无记述。 学界较早关注“随军”之职,并对其加以申论者,为严耕望先生。严氏先后在《唐代府州僚佐考》《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两篇文章中,对“随军”均曾有所考论。在前一文中,他将“随军”置于州府军院系统“文职僚佐”之列,并与“随身”并驾联辔,加以申述 据严耕望所论,唐代“随军”并无定职,系“临时遣使勾当职事”,则“随军”性质与唐代职官制度中所出现的“使职差遣”,不无类似之处,但可以肯定,“随军”并非某种使职差遣。因为“随军”品级、地位之低下,根本无法与“使职差遣”相比。此后,尽管有些学者在相关论著中,也每每言及“随军”之职,却并无更深一步的研讨,因此,对于唐代“随军”之认识,基本还是停留在严氏所论的层面。以鄙之寡见,关于唐代“随军”之职,尽管有些问题(如“随军”之品秩)确已无从考知,但诸如“随军”之性质、职掌、出现时间、衍变,及其与“随身”“随使”诸职的关系等,仍有可资探讨的空间。 一、 美国还未明确区分军职与“部队”之关系 从通用汉语词汇的层面看,“随军”一词出现甚早,不烦多言。本文所论之“随军”,自非此常见词汇,乃是唐代军事职务之一。据前揭《旧志》,“随军”作为唐代一种军职名称,最早应该出现于唐玄宗天宝(742—756)年间以后,且品秩已不可考,至于“随军”创设之原因,揣《旧志》之意,系因应节度使制度的需要而置。“随军”作为唐代军职名称,究竟创设于何时?《旧志》所载“天宝以后”是否可以信据? 按,关于唐代“随军”出现的时间,前揭严耕望氏征引《旧唐书·解琬传》,并据以分析,云:“是此名之起甚早,与要籍为同类官。中叶以后成为官名。” 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 景云二年(711),解琬复任朔方军大总管,分派“随军要籍官”张冠宗、韦景骏、于处忠三人,检校三城兵募。严耕望氏认为,此即“随军”作为官名之最早时间。 我认为严氏对此史料所作解读,容有存疑。盖因此处所说张、韦、于三人职衔,除各自本官(河阳丞、肥乡令、普安令)外,所带军职为“随军要籍官”。然而,三人所带军职,究为“随军”,抑或是“要籍”?窃意此处“随军”解作“要籍官”之前缀修饰性词汇,更为恰当,而非与“要籍”并列之另一军职名称。 其年,朔方总管张仁愿奏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县尉寇泚、豦阝县尉王易从、始平县主簿刘体微分判军事,义乌县尉赵良贞为随军,后皆至大官。 查《唐会要》,“其年”为唐睿宗景云二年,因此“随军”作为军职名称,即始于景云二年义乌县尉赵良贞出任朔方道大总管府之“随军”。此赵良贞所任“随军”,内涵与前揭《旧志》所载“随军四人”同。由此可以确定,“随军”作为藩镇幕职,其出现时间为唐睿宗景云二年,而非《旧志》所云唐玄宗天宝(742—755)年间。 不过,另有史料显示,景云二年朔方大总管府“随军”赵良贞,亦非最早一例,更有早于赵良贞者。张说曾撰《赠太尉裴公(行俭)神道碑》,其中有一段文字追述裴行俭征西突厥之功,略云: 又平都支、遮匐,大获珍异,酋长将吏请遍观焉。有马瑙大盘,希代之宝也,随军王休烈捧盘跌倒,应时而碎,叩头流血,惶怖请死。 然而,无论是调露元年之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府“随军”王休烈,还是景云二年朔方总管府“随军”赵良贞,他们所任“随军”均系行军大总管府之“随军”,而非节度使府之“随军”。因此,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说明总管府“随军”之性质,与《旧志》所载节度使府之“随军”是否相同。 按,唐代第一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诞生的时间,为景云二年四月,与张仁愿用赵良贞为朔方总管府“随军”事,差不多同时。 如所周知,在唐代军事制度发展过程中,节度使制与总管制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幕府构成之不同,而在于军队统帅方式的差别。总管府制是行军制,行军(大)总管并无固定军队可资指挥,遇到战事,则统领临时征集之府兵,战事结束,则府兵各归原处,行军大总管也自动卸任;节度使制是驻军制,节度使统率的有固定军队,有相对稳定的防区,平时屯驻、训练,战时出征,皆由节度使指挥调动。因此,在行军总管制向节度使制转变的过程中,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