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史前土家区域社会性别机制论大溪墓葬与史前土家族区域社会性别关系
大西文化是当地土家族社会独特的原始文化。
土家族区域的考古工作开展得比较早, 从1956、1957年发现距今约20万年的长阳人开始, 一直持续不断进行考古发掘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 为配合三峡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 国家组织了几次大规模地抢救性发掘工作, 土家族区域的史前考古文化序列已经基本明晰:巫山人 (距今200万年, 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早期) ———以长阳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 (距今9-12万年) ———以大溪文化 (距今6300-5000年) 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 (包括城背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魏家梁子文化) 。这些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出土了大量的实物材料, 为我们研究土家族区域的史前社会形态及社会性别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由于旧石器时期的考古遗迹中少见墓葬遗物, 因此, 在本文的分析中, 主要采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资料, 并选用新石器时期的墓葬资料最为集中的大溪文化进行典型个案分析。
一、 地域不同,墓葬检测手段多样。对于土地
大溪文化因最初发现于今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1925-1926年美国人纳尔逊在当时的四川万县和湖北宜都之间的长江沿岸, 发现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 其中就包括大溪遗址。1958-1959年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的调查并对大溪遗址进行了发掘。1962年, 石兴邦先生首先提出“大溪文化”的名称
东西长约350公里;南抵洞庭湖畔, 北达荆山南麓, 南北宽约140公里, 横跨湘、鄂、渝三省市, 与今天的土家族主体分布范围大致吻合。
由于地域性差别, 大溪文化包含南北两种不同的类型。北部的关庙山类型包括关庙山、大溪、红花套、毛家山、桂花树、蔡家台、清水滩等遗址;南部的汤家岗类型包括汤家岗、丁家岗、三元宫、划城岗、车牯山、王家岗等遗址。大溪文化通常分为四期, 从炭十四测定的年代看, 大溪文化的第一期距今早于6000年前, 第二期距今约5940-5830年, 第三期距今5645-5505年, 第四期距今5330-5235年, 经历至少在700年以上
大溪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 其陶器和石器的制作技术, 已有较高水平, 器形复杂而富于变化, 骨器也很丰富。大溪文化时期房屋建筑, 存在着因地理条件不同而居室房屋的建构形式也不尽相同的情景, 主要是以地面建筑为主, 土家族地区常见的“吊脚楼”式建筑也有发现。大溪文化时期的埋葬习俗, 巫山大溪遗址中的材料占了绝大部分, 共计200多座。根据大溪遗址第二和第三次发掘的162座墓葬, 就葬式而言, 有仰身直肢葬91座, 占56%;俯身直肢葬7座, 占4%;屈肢葬64座, 占40%。大溪遗址有着丰富的墓葬材料, 例如在第三次发掘的133座墓葬中, 随葬品在10件以上者就有28座, 多者达30件至50件。大溪文化中还出现了原始的文字符号, 不同的符号总计有60余种。
根据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在1975年对巫山大溪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而出的考古简报
二、 石磨盘、石镰
以随葬品的种类特别是生产工具来判断两性劳动分工有一定的合理性。从中原史前文化时期的墓葬看, 男性多随葬石斧、石铲、石镰, 女性多随葬石磨盘和石磨棒, 比较容易从随葬品的功能上来推断两性的劳动分工。大溪遗址墓葬的随葬品, 是否也能反映出中原地区这种比较典型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 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
从表1中随葬的生产工具和猎获物遗迹的统计中, 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一) 原始农业生产劳动手段丰富,但以表现为主要内容的收入没有发挥主要的作用
史前中原农业社会中典型的生产工具是石铲, 在大溪遗址男女墓中都有出土, 但是数量极少, 34座男性墓中只有1座 (M99) 随葬石铲, 57座女性墓中也只有1座 (M140) 随葬石铲, 据此似乎可以说明史前土家族区域的农业经济并不发达, 不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男女墓中都有石铲随葬, 则说明男女两性都参与了这种原始的农业生产劳动。另外常用作原始农业收割工具的蚌镰也在大溪遗址中出现, 但数量较少, 仅仅在4座墓中出现, 同样可以说明原始农业在该地区的落后状况。这4座墓葬分别是M103 (女性) 、M117 (女性) 、M118 (男性) 以及M124 (性别不明) , 蚌镰在女性墓葬中出现的频率稍高一些, 或许说明女性较男性更多地从事采集、收割一类的工作。可用以砍树的石斧, 在大溪遗址的墓葬中很常见, 男女墓葬中都有大量出土。在34座男性墓中有14座随葬石斧, 约占总数的41%;在57座女性墓中有16座随葬石斧, 约占总数的28%, 据此可判断, 当时如砍树、开荒等重体力劳动应多由男性承担, 但女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 鱼在女性墓中的地位
从大溪遗址墓葬随葬的动物骨骼来看, 史前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