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女性角色分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女性角色分析 1 络时代的延伸 从2018年6月开始,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80200亿,互联网应用普及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互联网用户2498万人,比2017年底增加了3.8%。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7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比例达到98.3%。 网络暴力顾名思义即人身暴力在网络时代的延伸, 指的是网民通过互联网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言语攻击、人肉搜索等, 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的暴力行为, 虽然有异于人身暴力的直接肉体伤害, 但也会给当事人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重大伤害, 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15年9月联合国宽带数字发展委员会上纽约发布报告指出, 全世界使用互联网的女性中, 约有73%曾遭遇或正在遭遇网络暴力。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不但包括互联网上的言语骚扰、威胁。隐私泄露, 还包括侵犯女性身体的企图, 互联网甚至还成为贩卖妇女的平台。纵观近来我国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 “江歌案”刘鑫工作生活均遭受打击、“黄嘉伟事件”中杜雨薇自杀身亡、“saya孕妇事件”一再反转、创造101杨超越被嘲, 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更集中于生理和性别特征的言语攻击。网络传播是多层面的,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开始产生联系互相交融 2 网络暴力事件生成机制 网络生态反映了社会生态, 网络舆情更是国民心态的一种反馈, 分析网络暴力事件的发酵过程有利于分析当前的国民心态和社会心态。 2.1 互联网信息发布类 所有网络暴力事件开始的第一步, 都是在社会化媒体平台 (如微博、微信、各大论坛等) 发布信息, 而这些信息有的是想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有的是想要利用互联网进行炒作谋取私利, 有的是故意捏造事实来博取眼球。议题的提出是网络暴力事件发酵的基础条件, 如果没有提出议题, 那么发酵就无从谈起 2.2 网民们的情感共鸣是网络暴力的基础 新媒体时代, 碎片化信息无处不在, 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信息。那么一则信息的发布最后能升级成网络暴力, 就需要激起网民们的情感共鸣。所以, 这些议题多为矛盾纠纷、违法违规、失德行为或情感纠葛, 通过自媒体平台 (诸如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 使用情绪化的语言发表对事件的意见看法促进议题“爆炸”, 感染受众的情绪, 这是议题开始走向网络暴力事件的第一步。 2.3 媒体参与网络讨论 当议题开始有了爆点后, 网民自发讨论的集群行为会带动网络话题的形成, 促进议题的进一步扩散, 专业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进一步参与不断炒热话题, 受众面也开始不断扩展。互联网时代, 人人都有麦克风, 网络暴力事件更容易滋生谣言, 网民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让暴力事件和虚假信息得以更容易地传播, 媒体从业者专业素养的缺失也让事件报道失去了客观性, 信息把关不到位和舆论引导力薄弱都在网络暴力事件上火上浇油。 2.4 模糊的事实发布 互联网的实时性和匿名性让讨论的声音变得前所未有的热烈, 而网民的媒介素养的提升也并未跟上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 各种似是而非的言论发表都会造成事件真相被模糊甚至还造成事件的不断反转。后真相时代, 公众似乎渴求的不再是事件的真相, 而只集中于看法的发表, 对客观真实不再重视, 普通人更愿意相信四处散播的极端言论, 情感和民粹主义主导着网络世界, 这场众声喧哗的网络暴力最终发酵完成。 3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女性的角色 网络暴力事件的生成机制中, 网民们分别充当了不同的角色, 在网暴事件中实施了不同的网络行为, 那么女性角色又在其中有什么样的地位。 3.1 对女性受害者的侮辱性不实测评 这类角色是网络暴力事件的直接受害者, 她们可能有某些失德行为, 如“江歌案”中的刘鑫;她们可能存在情感纠葛;如“黄嘉伟事件”中的杜雨薇;她们可能只是做了令一些公众不喜欢的事情, 如一些被网暴过的女明星。互联网的匿名性给“网络厌女症”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消费社会, 女性更容易被污名化、标签化。女性的生理特征和外貌特征反而成为直接被攻击的对象, “路虎烧车案”的微博评论下面多的是对女性受害者的侮辱性不实揣测。随着社会发展, 两性之间的社会分工界限愈发模糊, 社会角色塑造着不同性别的行为方式, 然而, 传统的性别观还是遵循着男女不平等的性别期待, 这种矛盾很容易引发负面情绪, 而事件当事人就很容易成为攻击对象 3.2 女性施暴者的共同伤害 施暴者可以说是助推网络暴力事件的主力军, 其中存在议题的发布者、议题讨论的意见领袖、炒热议题热度的评论转发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过,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 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 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 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 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这些女性施暴者体现出的“网络厌女症”较男性更为凸显, 匿名的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