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周法律制度的演进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国家。西周从武王灭商至幽王被犬戎所杀, 共传11世, 12王, 历257年。西周建立政权后, 政治、经济、文化日趋发达, 处于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其法律制度在夏、商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达到奴隶制法制发展的最完备状态。西周的法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创造了一系列影响后世的法律制度, 更重要的是, 西周的奴隶制法制的指导思想趋于成熟, 形成了礼刑并用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原则, 它对于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为后世封建制法制的建立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周朝建立后, 吸取商亡的教训, 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 一方面是礼的建设, 即周公制礼;另一方面是刑的建设, 即作《九刑》《吕刑》。
一、 “皇天无亲,吾德是辅”,而“德治”思想
1.“道德”、“礼治”观念从宗教观念中蜕出:从殷墟甲骨卜辞的记事来看, 殷人思想观念的主要成份, 主要特色是对某种超人的异己力量——天神 (帝、日、云、风、雨) 、地示 (社、山、川) 、人鬼 (先王、先公) 的依赖、恐惧而产生的崇拜, 这是一种宗教性质的观念。殷人无事不卜, 无日不祭, 用频繁的祭祀求得天帝和祖先对自己的保佑。例如:
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1.50.1)
贞卯, 帝弗其降祸。 (商承祚《殷契佚存》36)
伐吾方帝受我又 (佑) ? (郭沫若《卜辞通纂》369)
已卯卜, 贞王乍邑帝若, 我从之唐。 (董作宾) 《殷虚文字乙编》570)
贞咸宾于帝, 贞咸不宾于帝。 (《殷虚文字乙编》2293)
乙来卜, 宾, 贞咸受又 (佑) (同上, 2471) 以帝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涵的宗教观念, 弥漫着、填满了殷人的精神世界, 殷人的精神完全慑服于、膜拜于一种超越的异己力量之下。在这种沉重而厚密的宗教意识阴霾中, 人对属于自己力量的感受和觉醒是很微弱的也是很困难的。也就是说, 殷人难以产生 (事实上也没有) 关于人的道德品行的意识和“礼治”的思想。卜辞中的先五庙号并无道德内涵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陈梦家在详细考释了从上甲到帝辛37个殷五庙号后总结说:卜辞中的庙号……乃是致祭的次序;而此次次序是依了世次、长幼、即位先后、死亡先后, 顺着天干排下去的。 (《殷虚卜辞综述》405页) 完全可以说, 在殷人的精神生活乃至全部社会生活中, 崇拜帝神和祖先的宗教意识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这一观念既是殷代社会的深层意识, 也构成它的外貌特征, 故《礼记·表记》在比较和概括夏商周三代各自的社会特色时说:“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但是,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迁使这种思想由向宗教性质发展转向向道德性质方向发展。
殷周之际, 原来是处于属国地位的周氏族, 竟然战胜了、取代了比它强大得多的“有曲有册”的宗主国殷氏族!周人在惊喜之余也产生了深沉的忧虑和深刻的反思。这一异乎寻常的权力鼎替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这一异乎寻常的胜利能否长久保持?从《尚书》、《诗经》和金文中可以看出, 周人的基本结论是:“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服天命, 惟有历年;不其延, 惟不敬德, 乃早坠厥命” (《周书·召诰》) , “天不可信, 我道惟宁王德延, 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君》) 。其主要之点就是认为一个统治权力的兴衰命运, 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表现而不是由“天”之意志决定的。这样, 在周人的社会生活中, 道德思想 (“敬德”) 逐渐替换了殷人宗教意识所具有的那种主导地位和作用,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 的道德觉醒和道德追求, 逐渐成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原则。于是, “德治”的思想应运而生了。而作为“德”的标准的“礼”的提倡, 为“以礼治国”打下了思想基础。
二、 氏族公社的祭祀
礼, 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动。氏族公社时期,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低, 对自然的征服能力不足而导致求助于神灵怪异, 普遍存在着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 神人杂居, 天地不通, 为求神佑便产生了祭祀。氏族公社的首领便是祭祀的执行者, 即祭司或巫觋。在祭祀过程中歌舞娱神和供物奉神两方面都高度发展, 又达到和谐统一。前者就是乐, 后者就是礼;前者是所谓“钟鸣”, 后者是所谓“鼎食”。王国维《释祀》说, 古“礼”字, 象“盛玉以奉神人之器”。 (王国维《释礼》, 《观堂集林》卷一) 《说文》谓“巫”, 是“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象人两袖舞形”。娱神的巫舞是乐的初形。礼和乐统一于祭祀活动之中, 频繁而又复杂的祭祀活动使二者共同成长, 趋于兴盛。
祭祀在中国古代具有特别的意义。由于氏族公社具有含有家长制和宗族制的血缘和作为地域组织的地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