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周伐戎战役.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论周伐戎战役 一 两次“杨”、“杨土”的封授 在古代,许多人的名字和地名是相同的。周伐猃狁(戎)战事发生在何地?四十二年逨鼎记述“长父侯于杨”,杨国究竟在何地?多友鼎记述的“杨冢”又在何地?学界有不同观点。彭裕商先生推测,陕西多名杨之地,“杨”、“杨冢”当在陕西,而不是山西的杨国。田率先生也持相同观点。 有学者认为四十二年逨鼎,“所涉地名有邢阿、历岩、弓谷等地,对猃狁作战的人除逨而外,主帅似为长父。铭中记长父的封地在杨,此杨当在陕西,推测是一个小地名,而不是山西的杨国。眉县杨家村已发现三批单氏家族的铜器,其地当为单氏家族世居之处,故逨到山西去作战的可能性很小。陕西本有名杨之地,如多友鼎有杨冢,发现逨器之地为杨家村等,如此,则邢阿等地也当在陕西求之,如杨与多友鼎的杨冢有关系,则诸地当在京师附近。” 又有学者认为:“长父受封之杨所在的地望到底为何处,四十二年逨鼎中的杨国是否就是古籍中记载的杨国,还有待商榷”;“可见宣王时期在今山西中南部地区的杨国不是姬姓国家,而是姞姓诸侯,与四十二年逨鼎中的长父所封之杨并非一处。……逨奉命辅佐长父立国建军,故长父所封之杨地,也就在此批窖藏的出土地不远,正如彭裕商先生所推测的陕西多有名杨之地,如杨家村有可能就是杨国故地。” 作为地名,“杨”、“杨冢”见于四十二年逨鼎和多友鼎。上述二鼎记述了两次周伐猃狁的战争。而两次战事究竟发生在何地?宣王为什么要二次封杨?前杨国又为谁所灭?因此,两次讨伐猃狁战事所在地域与“长父封杨”之杨在何地至关重要。 多友鼎:“……武公命多友率公车,羞追于京师。癸未,戎伐筍,衣(卒)孚(俘)。多友西追。甲申之辰,搏于(穫),多友右(有)折首执讯,凡以公车折首二百又□又五人,执讯廿又三人,俘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衣(卒)复筍人俘;或(又)搏于龚,折首卅又六人,执讯二人,俘车十乘;从至,追搏于世,多友或(又)右(有)折首执讯;乃轼追于杨冢,公车折首百又十又五人,执讯三人。” “京师”,有学者谓即镐京。其实古人所谓“京师”不是特指一个固定的地方。 《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胥斯原。”又曰:“涉则在巘,复降在原。”又曰:“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遘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笃公刘于京斯依。”可见“京”与“原”相同。绛有故绛、新绛,这里讲的“复降”当指新绛(晋新田)。公刘居邠,邠距汾域之荀不远。邠同豳,公刘亦称豳公也。 《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孔颖达疏:“莫之与京,谓无与之比大。”《风俗通义·山泽第十》:“京,谓非人力所能成,乃天地性自然也。” 《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韦注:“‘原’当作‘京’也。”《方舆纪要》:“鼓堆泉出九原山,其山有堆如覆釜形,水分二派,东曰清泉,西曰灰泉,以注于汾水,《水经注》谓之古水,其堆亦曰古堆。” 《新绛县志》:“鼓水(泉水)又名鼓堆泉,为本县最大的涌水泉,发源于九原山下。据旧志记载,因‘泉北突有二山,高圆如鼓,则泉以形似而名’。”然,九个鼓堆形的山即九原山,位于今新绛县境内清风庄一带。 “筍”,同荀、郇。《水经注·汾水注》:“古水出临汾西,又西南径荀城,在绛州西十五里。” 《左传》桓公九年云:“秋,虢仲(三门峡)、芮伯(韩城)、梁伯(韩城)、荀侯(今新绛县)、贾伯(襄汾)伐曲沃(闻喜)。”由此知五国相距不远。 《汉书·地理志》注引《汲郡古文》:“晋武公元年(公元前678年)灭荀以赐大夫原黯,是为荀叔。”《水经·涑水注》:“涑水经猗氏故城北,又西径郇域,郇伯国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述了秦军送重耳回晋国,晋兵拒之,经斡旋,晋“师退,军于郇”,“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春秋中期此郇为晋地,在今临猗县西境。 汾水之荀与涑水之荀两地自别,犹如故绛、新绛。多友鼎铭之“筍”为西周时期汾水之荀,此荀国在今新绛县境内。东周之郇在今临猗县西境。 1974年山西省考古所在闻喜县上郭村(古曲沃)M55出土青铜匜有铭文:“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此匜所属时代与多友鼎相同,因此,多友鼎铭所指“荀”与M55出土匜铭“荀侯”当指同一荀国。 穫(霍),此字原形右从“邑”旁,左半声旁是由从“禾”、从“弋”会意的古文字“穫”字形体省略而来,因此可读为“霍”。“霍”乃晋国拒戎狄之北部天然屏障。 《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弟十人,其六曰霍叔处。”《索隐》地理志河东彘县(今霍县附近),霍太山在东北,是霍叔之所封地。传世铜器有霍壶、霍作已公鼎。《国语·晋语一》:“(献公)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以伐霍。太子遂行,克霍而还。”《史记·赵世家》:“赵夙为将伐霍,霍公求奔齐。”《地名考略· 霍》:“至霍哀公,为晋所灭,哀公奔齐,晋以其地赐大夫先且居。” 《国语·晋语二》:“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

文档评论(0)

187****72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