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的海峡两岸
强调台湾与大陆的历史和文化关系,是以往台湾历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最基本的学术取向和研究视角,如大陆移民、姓氏的起源、家谱的建立、大众信仰、文化传承等;受其影响,两岸的管辖权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在历史上忽视了台湾的管辖权。有鉴于此, 本文以1171年 (宋乾道七年) 泉州知府屯军澎湖、实施管辖, 至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 778年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方式为研究对象, 初步梳理从隔海遥制、闽台合治、渡海巡台到台湾建省四种管辖方式之演进及其内在动力, 至于如何管辖或更为细致的问题, 则不列入本文讨论范围。
明代因时制宜,明确了以应任地区的管辖关系
台湾早已进入中华文化视域, 其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关系, 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早期文献如《山海经》、《列子》等对台湾的记载, 因其比较模糊, 或无从稽考, 或为后人推测与附会, 且不宜为据。但230年 (三国吴黄龙二年) 东吴大将卫温等奉命“浮海求夷洲”, 以及30年后问世的《临海水土志》, 为全球范围内最早准确记载台湾的历史文献, 应该是没有疑义的。此后, 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台湾大致经历了“夷洲”、“流求”、“东番”时代, 分别记载了三国吴黄龙二年 (230年) 卫温等“浮海求夷洲”、隋大业六年 (610年) 陈棱泛海击流求和明万历三十年 (1604年) 沈有容东番剿倭, 1380年间中国政府三度经略台湾的历史事实。尽管以上经略活动均因语言不通、水土不服, 未能建立管辖台湾的稳定机构, 但中国由此成为最早发现和经略台湾的国家。
至于管辖关系的确立, 早在唐代岭南节度使兼押蕃舶使时, 包括台湾、海南两岛, 已属岭南节度使之辖区。宋承唐制, 元祐二年 (1087年) , 置福建市舶司于泉州, 时任市舶司提举赵汝适在《诸番志》中称:“泉有海岛, 曰澎湖, 隶晋江县。”由于以上记载至今尚未发现具体管辖活动, 很难说具有了管辖关系。但最迟至宋乾道七年 (1171年) , 汪大猷知府泉州, 在澎湖屯军, 已开始对台澎地区实施管辖, 是可以肯定的。据《汪大猷行状》记载:“乾道七年, 四月起知泉州, 到郡……郡实濒海, 中有沙洲数万亩, 号平湖。忽为岛夷号毗舍耶者奄至, 尽刈所种。他日又登海岸杀略, 擒四百余人, 歼其渠魁, 余分配诸郡。初则每遇南风遣戍为备, 更迭劳扰, 公即其地, 选屋二百间, 遣将分屯, 军民皆以为便。”另据《汪大猷神道碑》记载:“春夏遣戍, 秋暮始归, 劳费不赀, 公即其地, 造屋二百间, 留屯水军, 蛮不复来。”此外, 《宋史·汪大猷传》也有相同的记载。足见宋朝中央政府已将澎湖纳入版图, 隶属晋江县, 并在澎湖正式驻军, 行使主权进行管辖。更为重要的是, 泉州地方政府在澎湖造屋二百间, 留屯水军, 不仅为了管理经澎湖与“北港” (台湾) 互市或由澎湖迁入台湾的漳、泉人, 而且也包括渡海而来的毗舍耶人 (台湾人) 。据此可以认为, 宋代泉州地方政府首先尝试了以澎湖遥制台湾的管辖方式。至元朝至元年间 (1335-1340年) , 中央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 仍隶晋江。元代旅行家汪大渊《夷岛志略》记曰: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 至元年间立巡检司, 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十一锭二十五两, 别无科差。” (p5)巡检司之设立, 元朝政府在澎湖征收租赋, 行使治权, 与南宋在澎湖建屋驻军相比, 其管辖关系更加明确。
受海禁政策之影响, 明代对澎湖和台湾的管辖多有反复, 但最终恢复了宋元以来以澎湖遥制台湾的管辖形式。据曹学佺《石仓全集》记载, 明洪武年间, 因澎湖海中绝岛“易于寇通, 难驭以法, 国朝移其民于泉之南关, 而虚其地。”由此中断了宋元以来以澎湖遥制台湾的管辖形式。至嘉庆四十二年 (1563年) , 戚继光、俞大猷大破倭寇后, 复设澎湖巡检司。当然, 即使在澎湖巡检司一度撤设之时, 闽台之间的联系也未曾中断, 甚至闽人入台者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据林嘉书《南靖与台湾》一书统计, 其间仅南靖一县迁台人数有案可查者125人) 。万历二十年 (1592年) , 日本伐朝鲜, 东南沿海形势紧张, “哨者谓有将侵淡水、鸡笼之议。明廷以澎湖密迩, 议设兵戍险。” (p8)福建地方官员也认为, “不宜坐弃澎湖, 因设兵往戍之”, 遂有置澎湖游击之议。万历二十五年 (1579年) 明朝政府正式布防澎湖。《泉州府志》记曰:“及万历二十五年, 新设澎湖游击, 属南路参将, 驻厦门, 遥领澎湖。”在防务上将台、澎、金、厦连为一体, 恢复了以澎湖遥制台湾的管辖形式。澎湖游击设置之同年, 闽抚金学曾聘沈有容至闽, 补授浯铜游指挥, 主持海防大计。二十九年 (1603年) , 闽抚朱运昌题补沈有容为浯屿 (今金门) 把总。次年腊月, 沈有容奉命强渡台湾海峡, 赴东番 (台湾时称东番) 剿倭。是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