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再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研究.docx

机械再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机械再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研究 ? ? 戴翼瑶 朱雪莹 余延顺 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制冷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常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采用的氟利昂类制冷剂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使对环境友好的吸收式制冷广受关注。但常规吸收式制冷系统热力系数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机械再压缩(MVR)-吸收式制冷系统。 Osenbrü ck[1]将压缩式和吸收式系统结合构成压缩-吸收式复合循环方案,Altenkirch[2-3]对该复合循环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陈光明[4]等人研究的混合制冷循环将MVR 技术与吸收式制冷相结合,在发生器和冷凝器间支管上串联压缩机,系统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吸收式循环,能提高近30%。同时减少了冷却水消耗,降低了运行成本。曹毅然[5]等人对陈光明等人[4]研究的系统进行了改良,添加了一条支路,通过阀门转换使系统在太阳能不充足的情况下是单纯的压缩循环,而在太阳能充足时则是与陈光明等人提出的系统相同。Riffat[6]等人提出在发生器和冷凝器间增加压缩机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并进行了初步热力计算发现随发生温度的提高,系统性能呈下降趋势,同时存在系统压缩机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Razmi[7]等人对该系统[6]进行了能量和火用分析,并将其与单效吸收循环进行比较,发现该系统不需要冷凝器且系统性能是传统吸收式制冷系统的4 倍。 研究表明将MVR 技术与吸收式制冷技术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但同时存在压缩机排气温度过高、系统能耗高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机械再压缩(MVR)-吸收式复合制冷系统,利用MVR 压缩排气作为发生器的驱动热源,以期降低吸收式制冷系统能耗,提高系统的热力性能。 1 机械再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 机械再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将机械再压缩(MVR)技术与吸收式制冷相结合,回收发生器闪发蒸汽潜热,将其压缩,升压升温提高蒸汽品位后为发生器提供热源,系统原理如图1 所示。该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压缩机、蒸发器、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溶液泵等组成。 图1 机械再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原理图 稀溶液1 从吸收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进入发生器,在发生器中受热产生冷剂水蒸汽7,溶液变为浓溶液4 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稀溶液2 换热、节流后进入吸收器,吸收蒸发器低压冷剂水蒸气13 形成稀溶液1。发生器闪发冷剂水蒸汽7 经压缩机压缩,升压后的过热蒸汽8 进入发生器作为发生器驱动热源,冷凝后的液态冷剂9 经节流进入蒸发器吸热气化成为低压蒸汽13,实现制冷。 因溶液在发生器受热而闪发的蒸汽具有一定过热度,为降低压缩机吸气比容、压缩机排气温度及蒸汽压缩过程的过热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对压缩机分别采取吸气喷液(降低吸气过热度)及压缩机中间喷液冷却相结合方案,如图V1、V2 支路,将冷凝出口液体9 一个支路经节流阀V1 节流至11 喷射至压缩机吸气管路冷却压缩机吸气,降低吸气过热度及吸气比容。另一支路经节流阀V2 节流后喷入压缩机中间喷液口,对压缩过程蒸汽进行中间冷却,以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减小压缩过程的过热损失。 溶液循环及冷剂循环过程如图2、3 所示。 图2 溶液循环过程 图3 冷剂循环过程 2 机械再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热力分析 为分析机械再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力性能,对系统作如下简化: 1)系统处于热平衡和稳定流动状态。 2)忽略系统中的流动阻力、热损失和溶液泵功耗。 3)蒸发器、冷凝器出口冷剂为饱和态,发生器、吸收器出口溶液为饱和态。 4)发生器闪发蒸汽与溶液达到热平衡态,即闪发蒸汽温度为发生器溶液出口温度,压力为发生器液面压力。 2.1 系统热力模型 在上述简化条件下,结合图1 建立机械再压缩(MVR)-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力计算模型。模型中设定吸收器出口溶液浓度为X1,发生器出口溶液浓度为X4。 1)发生器热力计算模型 溶液质量守恒: 溶质质量守恒: 式中:msw、ms分别为稀溶液、浓溶液的质量流量,kg/s;mr为冷剂蒸发量,kg/s。 稳态条件下,发生器溶液及冷剂间的能量平衡关系为: 式中:h3、h4、h7、h8、h9分别为对应点比焓,kJ/kg。 其中,发生器溶液表面蒸汽分压力为发生器出口溶液状态对应的饱和压力,即: 闪发蒸汽经压缩为过热蒸汽8,在发生器中冷凝为饱和液态9。压缩机排气压力P8为T9对应的饱和压力,T9为发生器溶液出口温度和换热管两侧的传热温差ΔT 之和,即: 2)压缩机 发生器闪发过热蒸汽经喷液冷却为状态7’进入压缩机。为进一步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压缩机采用中间喷液冷却方案,即将9 节流至中间压力后喷入压缩机喷液口对压缩过程蒸汽进行中间冷却至状态点8s,再经压缩排出。 T7’为喷液冷却后的压缩机吸气温度,设定为液面蒸汽压力对应的饱和温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