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卫所粮饷困境与来源多元化研究.docx

明代贵州卫所粮饷困境与来源多元化研究.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明代贵州卫所粮饷困境与来源多元化研究 ? ? 高丽珊 颜丙震 (1.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2.独山县兴农中学,贵州 独山558200;3.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贵州在明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连接滇楚至中原的重要通道。明政府着重从军事上加强对贵州的控制,在贵州沿线构筑庞大防御体系,共设有十八卫二守御千户所。贵州土司众多,因此战乱频发,甚至有“十年不剿则民无地,二十年不剿则地无民”之说。所以卫所粮饷供应成为贵州的一大负担。本文对明代贵州卫所粮饷问题开展研究,首先梳理贵州卫所粮饷困境的原因;其次结合明政府解决贵州卫所粮饷困境的措施阐述贵州卫所粮饷的来源;最后对贵州卫所粮饷困境问题反映出的系列地方政治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代贵州卫所粮饷困境及原因 明王朝建立之初,即着手经营西南边疆,在贵州沿线构筑庞大的边防体系,共设有十八卫二守御千户所。为有效解决军需问题,“明初,各镇皆有屯田”。在此政策影响下,明朝初年贵州便开始通过屯田解决卫所粮饷供应。然而由于贵州自然环境恶劣、屯田日益破坏以及战乱多发等原因,卫所粮饷短缺问题始终成为明代贵州的一大难题。 (一)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包括水文、气候、地形、地理位置等方面,但贵州历来是穷山恶水、地瘠民贫的代名词。明代贵州官员在奏疏中多用“万山险恶”“弹丸之地”等词描述贵州的地理状况。气候方面更是“天无三日晴”。在此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物产匮乏,民众困苦,根本无力支撑卫所需粮饷。复杂多变的气候特点与频发的自然灾害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产量低下。且贵州各地高峰林立,山谷纵横,交通极为不便,严重影响粮草运输。以致朝廷外调与商人开中所运粮饷,实际抵达贵州的大大减少,出现外省调粮“一夫负米仅可三斗,给食之余所剩无几”的状况,运粮耗费大量民力,导致明后期出现“黔之患不在无米,而无运米之夫”的现象。 (二)屯田破坏 明政府设立卫所之初,为维持军队粮饷开支,推行屯田制,鼓励军士开垦耕种,以求实现军粮自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屯田不断遭到破坏,卫所粮饷日渐成为贵州一大难题。 屯田衰落的直接导火索是兵士逃亡。士兵大量逃亡导致粮食产量达不到卫所粮饷需求,从而出现粮饷短缺。卫所屯田破坏的另一原因在于官兵隐占以及土司侵占,这在明代官员奏议中多有提及,靖远伯王骥在疏奏贵州卫所官兵粮饷匮乏之状时言道:“屯田之法久废,徒存虚名,良田为官豪所占,子粒无收,百不及一,贫穷军士无寸地可耕”。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朝中期,贵州共有屯田392,100亩,这一屯田数已不及洪武年间93万亩之半数。这反映了贵州屯田破坏的实际情况,尽管后来统治者采取一些措施以图挽救,但终究无法改变它衰落的命运。屯田破坏成为导致贵州卫所粮饷困境的主要原因。 (三)战乱多发 贵州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战乱频发。既有土司与中央政府的斗争,又有土司之间的相互仇杀,还有土民反对土司和地方统治者压迫的斗争。如此战乱多发,使贵州卫所粮饷开支巨大。 以“播州之役”为例,明官员申时行认为该役使“三省财力耗费以巨亿计”。那么“播州之役”中贵州到底耗费多少钱粮?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其《播平奏报军饷疏》对贵州在平播之役中的军费开支情况有详细记载:“共动过五十三万二千零四两六钱六分”;剩余白银“共五十一万六千六百三十二两二钱一分”;用过湖广本色漕米“九千五十三石六斗八升七合二勺,尚剩米八万一百七十六石五斗六升三合六勺”。除此之外,贵州向四川借10万两军饷。最后将所有军队开支及借款折算合计,仅贵州一省便费饷638,341两,可见播州之役粮饷耗费之巨大。从所费钱粮看,面对战乱多发的状况,贵州财力、物力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粮饷开支。因此,平播后贵州卫所及地方政府“疮痍未起,库藏益竭”。 如上所述,自然地理因素、屯田破坏、战乱多发成为导致贵州卫所粮饷困境的重要原因。为解决卫所粮饷困境,明中央及贵州地方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诸多措施。 二、明代贵州卫所粮饷来源的多元化 贵州地区自明初便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在此遍设卫所,粮饷供应自然成为贵州卫所核心问题。随着屯田衰落,卫所粮饷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明代不同时期的中央及贵州官员力图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卫所粮饷困境,使有明一代贵州卫所粮饷来源呈现出多途化特征。 (一)屯田 “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朱元璋此言高度概括屯田之于卫所粮饷供应的重要性。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廷率先在普定、普安、乌撒等重要地区进行屯田,此后至明中期规模日益扩大,屯田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洪武年间贵州屯田在93万亩以上,可看出贵州自创立军屯以来屯田数量便较为可观。 表1 明代贵州都司军屯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至嘉靖年间贵州屯田仍达93万亩以上。但此后便因屯田日渐废弛,军屯田亩数呈下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