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梅属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梅是中国传统的名花和果树。中国最早栽培,《诗经·召南》中记载“标有梅,其实七兮……”意思是落下来的梅子,在树上的果实还有十分之七……。其后《山海经》、《尔雅》等古籍中,均有关于梅的记载。梅(果实)在中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以收获果梅为主要目的引种栽培始于2500年前。而作观赏的花梅栽培,至少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汉初。梅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西南、华南和台湾等地区,长江以北分布较少,世界上除中国以外,仅限于日本、南朝鲜和泰国,欧美栽培甚少,仅供观赏。
最近30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在梅的各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对梅的分类研究广泛而深入,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我国开展花卉品种的系统登录工作。
1 梅的分类与分类
梅原产中国,有关梅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作为观赏花木,最早见于《西京杂记》。至宋代,才有第一部梅花专著——范成大《梅谱》,刊载梅花品种有11个。此外,《群芳谱》、《花镜》等著作中也有梅的栽培与分类记载。日本的小川安村在1901年的著述《梅谱》和1893年所著的《梅花集》,是最早较为系统的分类书,1938年日本梅花栽培家平尾彦太郎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性九种(系)分类系统,也是日本较为普遍应用的分类系统。但上述研究大多停留在简单的记载与归类水平,缺乏科学的整理和研究。《中国植物志》第38卷根据枝、叶、花果及果核将梅分为果梅和花梅两大类,把梅归于李属,曲泽洲等主编的《果树种类论》把梅归于李属果树,俞德浚编著的《中国果树分类学》也将梅作同样的分类。1942年,曾勉所列举的15个变种,大部分属于花梅类。最近几十年来,经中外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新定名的变种或变型就更多,至1992年总数已达到33个。梅原产地在中国,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梅不甚了解,有些将栽培品种误作变种或变型。陈俊愉教授经过长期对梅分类的研究,在1992年提出可把梅品种的植物学分类归纳为1个原变种和8个变种。
1945年汪菊渊、陈俊愉对成都梅花品种进行了分类。1947年又将已收集到的35个品种分为6个大类。20世纪50年代,我国已系统地开展了梅花品种的调查研究,为形态系统分类奠定了一定基础。1962年陈俊愉、周家琪提出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法,并将已调查到的梅花品种按演化关系为主,形态、实用为次的原则,分别纳入新分类系统中。1980,1981年陈俊愉强调品种人工演化关系,应严格遵守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根据枝姿、花的重瓣性、花色、萼色等建立中国梅花品种分类系统。1989年陈俊愉进一步修正了中国梅花品种分类方法,将37个品种归为3系、5类、16型。1992年陈俊愉与包满珠将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分开,但又适当地考虑之间的关系,对果梅与花梅实行统一的二元分类法,制定了“中国梅系、类、组、型分类检索表(1992)”,含4系、7类、14组、24型。至此,中国梅品种形态分类系统基本形成,1994年陈俊愉又对梅的二元分类系统提出了几点补充内容和更正意见,形成了4系、7类、13组、23型的“中国梅系、类、组、型分类修正检索表”。1999年陈俊愉又提出了中国梅花品种分类最新修正体系,放弃了将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相结合的观点,从而形成了3种系5类18型的“中国梅花种系、类、型分类检索表”。
2 梅、杏的分类
园艺学上根据不同的栽培用途首先把梅分为供加工食用的果梅和供观赏用的花梅两大类。曾勉根据果实色泽把浙江的果梅分为三类:青梅类、红梅类、白梅类;吴耕民依据综合性状将果梅分为普通梅类、绿萼梅类、杏梅类和小梅类4类;褚孟女原等按种性分为纯梅、杏性梅、中间系、梅性系、纯杏共5类。日本的川上茂根据梅、杏及其杂种的种性分为5类:纯梅、杏性梅、中间系、梅性杏、纯杏。吉田雅夫根据梅与杏的核形态将梅、杏的许多品种划分为10个连续的类型。小川安村按果梅的花色、大小、花瓣数目、形态等特征分为野梅性、杏性、丰后性和红梅性等4大类梅;田中渝一郎则根据果实的形态、品级及枝、花的性状分为普通种、青轴种、丰后种和小梅种;还有按开花期的早晚和果实的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的。
3 玫瑰花品种的花粉形态关系
严格地说花粉形态的电镜观察和叶片结构特征观察均属形态学范畴。褚孟女原对20个果梅品种花粉形态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品种间各特征差异数可作为分类的一个依据。包满珠对梅衍生种、栽培品种及其近缘品种桃、李、杏的花粉形态作了比较分析,并对它们的亲缘关系与演化规律做了一定的分析。康素红、包满珠等进一步利用电镜、光镜,对梅花品种花粉形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的花粉形态较稳定,同品种植株的花粉形态基本一致,可较客观地反映植物的遗传本质。廖镜思等对6个果梅品种的叶片显微结构进行观察,指出叶片组织结构的特征能较稳定遗传,可以作为果梅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4 梅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