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迷走神经信息传导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docxVIP

膈下迷走神经信息传导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膈下迷走神经信息传导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 外源微生物感染后,免疫信息迅速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一系列反应。免疫信息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的途径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已有研究发现免疫信息通过脑血管内皮细胞上载体介导的可饱和的运输方式通过血脑屏障, 进入脑组织, 还可通过缺乏血脑屏障的室周器官 (CVOs) 进入脑组织, 亦可通过诱导次级介质的产生, 将免疫信息传递到脑组织。近年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在免疫信息向脑传递过程中有作用, 并进行了初步研究。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 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进入机体可以作为非特异免疫刺激物质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性细胞因子, 同时可以引起发热、厌食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LPS是一种公认的外源性致热源, 给实验动物注入LPS后引起发热, 是研究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信息交流的很好模型。本文以膈下迷走神经切断为动物模型观察外周LPS引起发热和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的改变, 探讨外周LPS信息是否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向脑组织传递。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试剂 LPS购自Sigma公司, 来自大肠杆菌血清型055:B5, 批号122H4025。 1.2 试验分组及方法 Wistar大鼠, 雄性, 体重250~300 g, 由白求恩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动物随机分组, 以迷走神经切断并给予LPS组为实验组, 相应设三个对照组, 包括假手术生理盐水组, 迷走神经切断生理盐水组, 假手术LPS组。迷走神经切断的实验方法为用戊巴比妥钠 (50 mg/kg) 将大鼠麻醉后, 在上腹部剪开皮肤及腹膜, 切断迷走神经在膈下的腹干和背干, 并进行幽门成形术。假手术的方法为:麻醉后切开上腹部皮肤及腹膜, 然后缝合。各组分别于术后14 d给予LPS 0.5 ml (25 μg/kg) 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1.3 体温和体温变化 动物于上午8~12点测定体温。方法是将大鼠置于特制固定架上, 用ST-1数字体温计测定, 将体温计探头经肛门插入直肠内6 cm, 并固定于尾跟部, 待动物体温基本稳定后测定体温, 然后于给药后60 min和80 min再次测定体温, 以60 min和80 min时体温的值减去基础体温为体温变化值ΔT。 1.4 正常大鼠和材料 将正常大鼠和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后14 d的大鼠用10%水合氯醛 (400 mg/kg i.p) 将动物麻醉, 行气管插管术, 使动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处于浅麻状态, 实验在室温为21℃~22℃、光线柔和的条件下进行。大鼠麻醉后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参照K¨onig和Klippel图谱, 下丘脑室旁核定位为前囟后1.8 cm, 旁0.7 cm, 深7.0~7.4 cm。用钻头在颅骨相应部位钻孔, 打开颅骨和硬脑膜。玻璃微电极尖端直径为1~3 μm, 内充以2%旁胺天蓝, 在生理盐水中电极电阻为10~30 mΩ。安上玻璃微电极, 用微电极推进器将玻璃微电极插入PVN, PVN单位放电用VC-10示波器观察, 同时输入磁带记录仪存储。分别记录正常大鼠和膈下迷走神经切断的大鼠给药前后PVN单位放电。实验后将磁带记录仪储存的信号输入微机进行序列密度的处理, 绘制直方图。 1.5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 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大鼠前骨温变化值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后明显地抑制了LPS所致的大鼠发热, 给予LPS后60 min和80 min时, 实验组大鼠肛温变化值与假手术LPS组相比明显降低, 两时间点两组分别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假手术LPS组大鼠肛温变化值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 在60 min和80 min两时间点相比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迷走神经对照组大鼠肛温的变化值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 表1) 。 2.2 对lps放电频率的影响 假手术对照组大鼠7只, 共记录到11个单位放电, 给LPS后, 其中8个单位放电频率增加, 表现为3~5 min放电频率有变化, 15~25 min放电频率增加最多, 40 min后开始恢复。2个放电频率降低, 1个无反应。图1是其中一只放电频率增加的正常大鼠给LPS前后放电频率变化的序列密度处理图。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对照组大鼠3只, 共记录6个到单位放电, 给LPS后, 其中5个单位放电频率无变化, 1个放电频率降低。图2是其中一只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的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大鼠给LPS前后放电频率变化的序列密度处理图。 3 整合液外迷走神经断裂断面系对抗发热的影响 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进入机体可以作为非特异免疫刺激物质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性细胞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6****27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