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安保人中穆斯林的分布与分布
一、 保安族的形成
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省积石山市宝安族东乡撒拉族自治区大河市大墩村、梅班村和干滩村,俗称“安全三村”。他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2002年人口约1.2万人。
关于保安族的形成由于缺乏历史记载,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1963年出版的《保安族简史简志合编》载:
关于保安族的形成大体有这样几种观点:1.保安族来源于今东乡族自治县妥家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2.保安族来源于新疆迁来的蒙古人中的一支;3.保安族原是东乡杨妥家人,明朝初年去青海同仁一带经商,娶藏族女为妻,在当地安家立业,日后子孙繁衍,便成了今天的保安族;4.保安族原是从四川保宁府(今四川阆中县)迁去的回族,或从陕西、甘肃河州大河家等地派去青海的营武(吃粮当兵)人;5.保安族原是临夏大河家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因长期到青海同仁县经商和戍守保安城,在同仁县保安城、下庄和尕沙一带落户。
1984年出版的《保安族简史》谓:
关于保安族的来源,民间主要有两种传说,一种认为和蒙古人的早年活动有关;另一种人为和回民的活动有关。而群众中的多数则倾向于前一种看法。
1986年出版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称:
根据在保安族地区进行的民间调查访问,并与保安族干部座谈讨论,按本民族意愿,可以就此归纳为:保安族的族源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后来与回、藏、汉、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形成了今日的保安族。
上述说法虽然观点不一,但均将保安族的形成确定在明朝,有的甚至提前到元朝。本文认为,在青海同仁的“保安四寨”迁居到甘肃积石山大河家的“保安三庄”之前,保安族的先民仅仅是居住在青海同仁地区隆务河畔保安人的一部分。明代隆务河畔的保安地区居住着藏族、蒙古族、土族、汉族、穆斯林等众多民族,他们统统被称作“保安人”。穆斯林是众多民族之一。清咸同年间,保安人中的穆斯林陆续迁往甘肃积石山的大河家,最终形成了今日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所以“保安人”与“保安族”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统称,后者是族称。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保安族,其形成的时间应当在清朝咸同年间以后,而不是明代。具体论述如下:
二、 “安全站”和“安全人员”
(一) 安全站和安全堡垒
1. 风教所见南疆族及河州卫、川藏
“保安”一名的最早记载是作为驿站名出现在明初洪武年间。《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一年十一月丙申载:“陕西土鲁干保安驿丞宗失加及剌哥、美吉站黑鞑靼叛,掠驿马而去。守御千户李德率兵追及,斩之”。土鲁干在何处?《明兴野记》载:
(洪武三年六月),(邓)愈遣参政朱亮祖等领兵追袭镇西武靖王卜纳剌、院使马迷,行至乞台山,亮祖谓(俞)正曰:“我以边兵至锐,负荷衣粮,如此沉重,安能远征,终不如腹裹士卒轻健。”此至土鲁干河……
《明太祖实录》卷139洪武十四年九月壬戌载:“命凉州卫遣兵屯金塔寺山口及土鲁干口”,可见土鲁干在凉州卫与西宁卫交界处。《明兴野记》又载:
(洪武四年)二月,以西安卫指挥使司改为陕西都指挥使司。遣本司使濮英诣各卫及沿边卫所归并军士。是月,韦正遣人招抚山后好来、阿仁、剌哥、美吉、朵的、云都、亦思麻因等七站人民。并下缺军总旗仲与等七人,委监站掌印,以土官为副,共牧人民。以归德州土官王伦奴为千户,设西番、达达二百户所,具奏。上准设,给以诰敕。
这里的“好来、阿仁、剌哥、美吉、朵的、云都、亦思麻因等”山后七站应当为元代所设,属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按照元代习惯,这些站名大多为人名或部落名。《读史方舆纪要》卷16《陕西九》“洮州卫”载:“朵的河,卫西三百里。源出川撒儿朵的族,南流入洮河”。明朝建立后,“山后七站”变为纳邻七站。纳邻乃蒙古语,意为崎岖山路。《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二年二月丙寅载:
征西将军沐英等兵至洮州故城,番寇三副使阿卜商、河汪顺、朵罗只等率众遁去,我军追击之,获积石州叛逃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那等,斩之。
嘉靖《河州志》卷1《地理志·七站》记载:
归德州,州西鄙七百里,七站方至,即古归德州。洪武初年,征西将军沐英平纳邻七站……七站:三岔、讨来、边多、保安、清水,每站马八匹,军五名,具在积石关外,长宁、银川在关内。归德地方多水田,花果蔬禾、鸟兽鱼畜,不异中华。
《边政考》卷1《边图》中亦标有保安、清水、讨来、三岔、长宁、银川等站名。《明太祖实录》卷67洪武四年七月乙未载:“遣工部主事王伯彦往河州赐山后七驿世袭土官劳哥等文绮、银椀”。这与上引《明兴野记》所载大体吻合。“劳哥”即“哥”,乃剌哥站的土官,剌哥站即以剌哥命名。《明兴野记》载:
(洪武十一年)六月,归德州西番、土人汝奴叛遁亦咂地方。宋国公冯胜遣人于韦正处索马,正不与,胜憾之,于上前谮曰:“韦正不以国法为重,不善治西番,致有叛”。敕遣中书舍人徐光祖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