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早期文学的源流考论
周晓王封毁秦宇(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部),开始了“秦学”的起源。秦文学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具体分期另文论述) 。秦早期文学的时限, 指襄公始国以前 (含襄公时期) 的秦文学, 辨明其所关涉的地域也极其重要。秦早期文学的地域指秦迁都关中以前, 活动于甘肃东部一带的历史区域, 具体地域范围包括陇南东北部和陇东诸县, 行政区划包括今礼县、西和、甘谷、秦安、天水、清水、张家川等市、县, 从地理区域上跨越了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 包括二者上游的主要或重要支流———西汉水上游、渭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牛头河流域, 这一地区古称西垂, 《禹贡》为雍州之域。从时空观念做一简要概括:秦早期文学就是指分布于甘肃陇东南, 从商代晚期到春秋早期, 秦族或秦族统治下受秦族文化影响的族群所创造的文学遗产。
秦早期文学 (早期秦文学) 的提法今不见于学术界。个中原因可能很多, 但理其要端可以有三个:
第一, 早秦文化研究的不发达, 无法给秦早期文学研究提供广阔的背景和坚实的基础。黄留珠先生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早秦文化研究》一文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尽管有关秦考古的新资料不断面世推动秦文化研究高潮迭起, 甚至出现像里耶秦简那样的材料足以改写秦史, 可是秦文化研究仍然面临相当多的难题。这之中, 特别是关于早秦文化的研究, 实际上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秦文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瓶颈。”可谓一语中的。20世纪后期以来, 学界逐步把目光集中到秦人在甘肃东南部活动的秦早期, 主要是因为先有秦早期重器出土于此地, 继有在该地域关于西周时期秦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 后又在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的发现以及近年清水、张川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等。事实表明, 礼县一带是历史上秦人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 早期秦文化资源丰富, 但我们的研究还是相当滞后, 研究活动除了2002年召开的“礼县秦文化研究座谈会”、2005年天水“早期秦文化学术讨论会”、2006年“早期秦文化考占成果汇报会”等, 至今五六年时间似乎没有动静, 学界现有的秦早期文化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更遑论秦早期文学了。还有, 研究力量的薄弱使秦早期文学研究难以形成一定规模, 因此, 也出不了质量可观的成果。
第二, 早秦文化延续的时间相当漫长, 在目前研究状况和条件下, 要甄别和搜集秦早期文学遗存十分不易。早秦文化延续的时间, 专家各有判断:祝中熹先生说:“嬴秦从初迁陇右, 到后来移都关中, 跨时在千年以上, 中间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个王朝” (P72);张天恩根据甘谷毛家坪等地的发掘资料, 天水采集的部分陶器, 礼县博物馆收藏的先周晚期的铜鼎和铜爨等, 把嬴秦民族生活在西汉水上游的时间, 推早到商代末期;何清谷先生认为秦人远祖伯益的封地在山东范县……无论专家做何判断, 但有一点:秦早期文化延续的时间很长, 其与寺洼文化、商文化、周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关系密切, 而与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宝山文化关系不明, 目前还未见双方文化交流的证据。因为距今过于久远, 搜求相关的秦早期文学史料确实有很多困难。周凤五在讨论云梦秦简的论文中也指出, “秦国的文学向来不受重视, 主要原因是资料的贫乏” (P150)。绵延至今的传世文献和新出土的铭文简牍, 无疑是研究“秦文学”的基础和契机。遗憾的是, 对于这些资料, 学界多从文字、文化、制度、历史等方面着眼, 却很少剖析其文学特质;而注重比勘秦之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 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存在进行整体观照的论著更是阙如。
第三, 文学史上“恶秦”之风造成了对秦文学研究歧视和漠视的思维定式, 对秦文学整体研究不够, 秦早期文学研究概莫能外。“襄公始国”后文公东迁, 正是历史大幕拉开春秋战国之帷时期, 此后的五百多年, 秦成长为“虎狼之国”,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秦王朝, 背负着“焚书坑儒”和“血泪长城”的恶名。汉代学者相信秦的繁法严刑、使民酷烈是其速亡的主因。至此以降, “暴秦”便成为一种历史概念, 每每被人提及,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含义积淀愈厚。明人杨慎的《秦之恶》可谓千百年来对秦恶评之集大成, 其中的经典表述称:
秦之恶, 天下之所同恶也, 故曰“强秦”, 言其不听也。曰暴秦, 甚矣!曰嫚秦, 言其无礼义也。曰孤秦, 言天下所不与也。曰犷秦, 以犬况之也, 抑又甚矣!曰无义秦, 曰无道秦, 恶之至矣、尽矣! (P527)
可见, “暴秦不足言”成为汉以后延及明清千余年古代学界一种主流意识, 深沉而固执地表示了对秦之政治、经济诸方面的不屑。当然, 并不是没有人表现疑义。早在汉武帝时期, 司马迁就指出:
学者牵于所闻, 见秦在帝位日浅, 不察其终始, 因举而笑之, 不敢道, 此与以耳食无异。 (《史记·六国年表》)
这种蔑视更因“焚书坑儒”的历史记录而演变成具有普遍性的愤怒, 晚清民初孙德谦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