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襄阳王之死与周秦之初
周靖王被狗戎杀死,平王东移洛城。秦襄公成为侯爵。这是西周末年互相干调的三个重要政治事件,对奴隶制东部国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 对这一连串重大的政治事件, 史书所载却极为简略, 《史记》、《国语》、《 竹书纪年》、《左传》等均不过寥寥数语, 且学人多有疑义, 尤其对《史记·秦本纪》所载, 颇不以为然。《秦本纪》曰:
(襄公) 七年春, 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 立褒姒子为嫡, 数欺诸侯, 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 杀幽王骊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 战甚力, 有功。周避犬戎难, 东徙洛邑,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 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 侵夺我岐、丰之地, 秦能攻逐戎, 即有其地, ”与誓。封爵之。
关于这段记载, 钱穆先生在《西周戎祸考》一文中说:“此段有不可解者, 平王因申侯而立, 幽王则为申侯所杀, 既为秦襄公将兵救周有功, 即不啻与申侯平王为敌, 如何又谓以兵送平王?戎人入周, 申侯平王召之, 如何又曰戎无道, 侵夺我岐丰之地?”蒙文通先生也说:“《秦本纪》言, 秦襄公将兵救周,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 赐之岐以西之地, 曰:戎无道, 侵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 即有其地, 与誓封爵之。襄公救周, 则党于幽而敌于平。犬戎党于平而夺平地, 秦敌于平而平封爵之, 皆事之必不然者。”然而, 钱、蒙两位先生似乎忽略了《秦本纪》简略不详的特点, 因而对“秦襄公将兵救周”的理解有些偏颇, 以致认为《秦本纪》此处所述不合于情理, 矛盾难通。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曾感叹六国史记之不存, “独有《秦纪》又不载日月, 其文略不具, ”但只是惋惜《秦纪》简而不详, 并不以《秦纪》为非。《秦本纪》本于《秦纪》, 因此我们就不能忽略“其文略不具”的特点。《秦本纪》只说襄公将兵救周, 却末说明所救到底为谁, 钱、蒙两位先生都将襄公所救之周, 看作是周幽王, 而细审骊山之役前后形势, 我以为, 襄公所救之周应是周平王, 而不可能是周幽王。因此, 秦也绝非党于幽而敌于平。
从《秦本纪》的记述顺序看, 司马迁将“秦襄公将兵救周”次于“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 杀幽王骊山下”之后, 也就是说, 秦襄公是在幽王被杀之后才去救周, 可知其所救之周必非幽王。另外, 从今本《竹书纪年》知, 骊山之役, 从幽王十年秋九月伐申, 到十一年幽王败死, 历时数月, 襄公若果有心救周幽王, 必不至于救之不及。且不独秦, 史载卫武公也曾将兵救周。《史记·卫康叔世家》称:“ (武公) 四十二年, 犬戎杀周幽王, 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 甚有功, 周平王命武公为公。”此处所记也是骊山之役时“救周”一事, 与《秦本纪》所载略同, 但这段记载脉络分明, 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卫武公也是在周幽王被杀之后, 才“将兵往佐周平戎”, 且因平戎有功于平王, 平王将其爵位晋升为“公”。可见, 秦襄公也正是因为救周平戎, 有功于平王, 平王才不得已而封爵之。若按钱、蒙两位先生之见, 则卫武公之“将兵往佐周平戎”, 亦属“党于幽而敌于平”, 何能有功于平王?
不过, 在搞清楚了秦襄公所救是平王, 而不是幽王之后, 又有了新的问题:平王奔西申, 是因为幽王要杀他, 骊山之役后, 幽王、伯服俱死, 平王本应无所顾忌了, 却为何反赖秦、卫等诸侯救援?平王在幽王死后, 究竟处于何种境况?我以为, 要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考察西周末年周、秦、申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周初强盛时, 封建诸侯, 以为藩屏。与其有着宗亲或姻亲关系的各国, 三代之内, 或可依靠宗族或婚姻关系来维持忠顺, 而越到后来, 宗族之纽带日渐减弱, 周王名义上仍以天下共主的身份, 受到各诸侯的尊崇, 实际上则不再能号召天下, 此时, 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虽有高低之别和主从之分, 其关系的实质则是国与国之间的联盟关系, 类似于春秋时代大国 (诸侯盟主) 与小国的关系。则各诸侯并起而争雄亦不足为怪了。认清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关系, 有助于我们理解西周末年的复杂形势。西周从厉王以来, 戎狄交侵, 诸侯多叛, “日蹙国百里”,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也称, 厉王奔彘, “是后或力政, 强乘弱, 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 以讨伐为会盟主, 政由王伯, 诸侯恣行, 淫侈不轨, 贼臣篡子滋起矣”。然则诸侯争雄实始于厉王之时, 其时周已成积弱之势, 而与之同处西土的申、秦等国却正呈蒸蒸日上之势, 与周构成了一种复杂微妙的三角关系。
申为姜姓之族, 很久以前便和姬姓之周共居于河华地区, 与周关系极为密切。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 姜姓之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 从一开始姜族便在西周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十二王中有七王娶姜女为后,姜姓的吕尚、吕级、申侯等相继为王室重臣, 说明西周王朝是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