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传》中诉与讼的辨析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对其进行了编撰和修订,并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公元前722年)到鲁阿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春秋历史。《春秋》取材的范围,既包括王室档案、鲁史策书,也包括各诸侯国史。后世儒家学者将《春秋》尊为“经”,称为《春秋经》。《春秋》编订后,陆续有学者为其作注,这些注被称为“传”。流传至今的《春秋》注传有三种:《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在《春秋》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有关《左传》的作者,大多相信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其编订成书的时间是战国初年。《春秋左传》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27年(公元前468年)共254年的春秋各国史,比《春秋》多了13年。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司法机构的设置,有怎样的诉讼程序,侯国内部及各诸侯国之间如何处理诉争纠纷,公平正义的诉讼理念如何实现,这是从事诉讼制度史研究需要探明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问题展开的。
一、 司法机构名称的多样性和诉讼过程
(一) 司狱机关设置在司法机构上
春秋时期,大部分诸侯国的司法机构或官吏称为司寇,如《左传·文公七年》记载:“宋成公卒,……华御事为司寇。”《左传·定公元年》记载:“孔子之为(鲁)司寇也。”《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曰:“齐豹为卫司寇。”《左传·成公十八年》曰:“庆封为大夫,庆佐为(齐)司寇。”司寇作为一官职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出现,周武王时苏忿生“以温为司寇”,成王时康叔封于卫,兼理王室司寇。宋国还有大司寇和小司寇之分,如《左传·成公十五年》记载:“向为人为(卫)大司寇,鳞朱为(卫)少司寇。”但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司寇则是一种刑徒名称。司,在《左传》中用于表达官职的情况较为普遍,如司徒、司空、司马等。司寇在地位上低于司徒、司空、司马。
关于司寇的职责,《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了鲁国正卿季武子与司寇臧武仲的一段对话,当时鲁国各地盗贼较多,季武子质问臧武仲曰:你为何不能减少或防止盗贼案件的发生?臧武仲则答曰:卑职无能,不能制止盗贼案件的发生。季孙子则严厉地指出:“子为司寇,将盗是务去。”即你身为司寇,防止盗贼案件的发生是你的职责所在。根据《左传》记载,司寇除具有防止盗贼发生的职责外,还具有执行刑罚的职能,如《左传·庄公二十年》记载:“夫司寇行戮。”《左传·襄公三年》记载:“请归死于司寇。”《左传·昭公二年》记载:“不速死,司寇将至。”
在春秋时期,地处中国南方的楚、陈二诸侯国的司法官或司法机构称为“司败”,如《左传·文公十年》记载:楚子西惧而辞曰:“臣免于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于司败也。”杜预注曰:“陈、楚名司冠为司败。”孔颖达疏曰:“言归死于司败,主刑之官司寇是也。《论语》有‘陈司败’,知陈、楚同此名也。”《左传·定公三年》记载:“(唐人)窃马而献之(楚)子常,子常归唐侯,自拘于司败。”
晋国的司法官称为“理”,如《左传·昭公十四年》曰:“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久而无成。土景伯如楚,叔鱼摄理。”杜预注曰:“士景伯,晋理官。摄,代景伯。”《国语·晋语》有同样的记载:“士景伯如楚,叔鱼为赞理。”韦昭注曰:“景伯,晋理官。赞,佐也。景伯如楚,故叔鱼摄其官也。”《史记·循吏列传》曰:“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孔颖达疏曰:“理,狱官也。”
中国古代司法是以义理为基础建立的,司法机构的设置也不例外,司寇、司败和理官的设置体现了统治者或司法机构的建构者对社会安宁、和平的追求,以及对公平、正义、理性的渴望。《说文》曰:“司,臣司事于外者;寇,暴也;败,毁也;理,治玉也。”《广雅》曰:“司,主也”司还具有“理其事”的含义。司寇、司败和理官所表达的意思为:监察盗贼,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调整并理顺社会关系
(二) 因告称氏而书氏
《春秋·宣公十年》曰:“己巳,齐侯元卒。齐崔氏出奔卫。”杜预注曰:“齐略见举族出,因其告辞以见无罪。”孔颖达疏曰:“崔杼有宠于惠公,惠公既薨,高国二家恐其藉前世之宠,又有宠于新君,故畏其偪已,因君薨而逐之。崔杼未有罪也,齐人疑其事,故不言其名,略言崔氏,见其举族出奔耳。及仲尼修之,大夫出奔,无罪不名。不名即是无罪,故因告称氏而书氏,以见无罪。若贵之,或称官,或称字。”《左传·宣公十年》曰:“夏,齐惠公卒。崔杼有宠于惠公,高、国畏其偪也。公卒而逐之,奔卫。书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凡诸侯之大夫违,告于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敢告。’所有玉帛之使者则告;不然,则否。”杜预注曰:“典策之法:告者皆当书以名,今齐特以族告,夫子因而存之,以示无罪。”通过《春秋经》和《左传》的记载可知,以姓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