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吐蕃与象雄、象雄关系考述
一、19 象雄部的设置
拉达克(ladwags)是西藏以西的一个地区,以拉达克(lch)为中心。公元7世纪初,吐蕃兴起于中国西南的西藏高原,其名王松赞干布逐渐统一了高原各部,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吐蕃政权。就在吐蕃政权正式建立前后,今拉达克地区即为吐蕃所征服,成为其组成部分之一。
据敦煌发现的古藏文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早在松赞干布父曩日松赞(gnam ri srong btsan)时,吐蕃王室即与象雄(Zhangzhung)王联姻,并征服了象雄.曩日松赞死后,象雄等属国叛离,幼年亲政的松赞干布再次征服象雄,并将其妹赞莫(公主)赛玛噶(Sad markar)嫁与象雄王李迷夏(Leg myi rhya).后因李迷夏与赞莫不和,松赞干布遣军攻李迷夏,“象雄一切部众咸归于辖下,收为编氓”。1历史文书大事纪年记此事发生在唐文成公主至吐蕃和亲之后三年,即公元644年(唐贞观十八年)。象雄,当时包括后称之为拉达克在内的西藏阿里地区;中国汉文史籍称为“羊同”。2《册府元龟》卷九五八外臣部邑二记:“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唐会要》卷九九大羊同国条记载相同,并说:其国曾于唐贞观五年(631的)、十五年(641年)遣使至唐朝贡,“至贞观末,为吐蕃所灭,分其部众,散至隙地”。羊同位置“北接于阗(今新疆和阒)”,正是今阿里的位置。除大、小羊同外,羊同地区可能还有许多部落,正如上述吐蕃历史文书所说,是“一切”象雄部”。汉、藏文献所记羊同正式并入吐蕃的时间(贞观末),亦大致相合。
吐蕃对象雄的统治情况,上引敦煌发现的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有一些记载。如牛年(653年),赞普曾任命布金赞玛穷(Spug gyem rtsan rmachung)为象雄之岸本(mngan);狗年(662年)、猪年(675年),吐蕃在象雄征集供亿和大料集;牛年(677年),象雄叛;羊年(719年)征集象雄和玛儿(Mard)的青壮兵丁等。3在文书的小邦邦伯家臣世系中,开首即列象雄,其王为“阿巴之王李聂秀”。3由此可见,包括拉达克在内的象雄(羊同)在7世纪松赞干布时起,即为吐蕃政权的一部分,作为小邦而存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40年代统一的吐蕃王朝瓦解为止。
公元841年,吐蕃赞普朗达玛(glang dor ma)死后,统一的吐蕃政权瓦解。据藏文史籍载,吐蕃王室朗达玛孙吉德尼玛衮(Sgyi lde nyi ma mgon)约于公元9世纪末逃到象雄的布让(又译作乍布郎、普兰等,今西藏普兰),娶象雄王室女没庐氏,将象雄各部收归治下,总称为“阿里(Mngar-ris)”.他有三子,故将阿里地区分成三部分,命长子日巴衮(rig pa mgon,又作贝吉日巴衮或贝吉衮)掌管玛域(mar yul)地区,次子札西德衮(bkhr shis lde mgon)掌管布让地方,三子德祖衮(lde gtsug mgon)掌管象雄古格(gu ge,今西藏札达地区)之地。4长子日巴衮所领有的“玛域”,即大致与近代的拉达克地相当。成书于公元1434年的《汉藏史集》和近代流传的手抄本《拉达克王统记》两书,简约地记述了日巴衮所领有的玛域的范围,两者的记载并不一致。如《拉达克王统记》说:“长子贝吉衮,掌握阿里玛域及具黑弓者属民。其范围包括“东至日土、色卡果来之德秋噶波、仓地之热瓦玛波、旺列之米格帕朋山头。西部到达克什米尔之拉杂、多布巴坚以上。北部至色卡果波以内。”5而《汉藏史集》则记:“……命长子贝吉衮统治玛域、努热,次子德祖衮统治象雄(古格)、吉觉、尼贡、如托(即日土)、普兰、玛措等六个地方。”6这种记载的不同,反映了尼玛衮分封三子的领地并不十分明确,且时有变动。显然,尼玛衮之分领地于三子,最初应是一个政权分封领地的性质,而非是形成三个独立的王国。但是,以后三子在各自的领地实行统治,渐渐形成为三个相对的割据政权。这种情况,也不足为怪,因为自9世纪40年代后,整个西藏高原就形成了各地方势力割据的局面。尼玛衮三子各自形成的地方势力,只不过是当时西藏西部三个割据的地方政权而已。
又据《汉藏史集》记:“吉德尼玛衮先到上部,将上部各地收归治下,总称为‘阿里’”;分封三子后,“产生了‘阿里三围’(mngar ris shor gsum)的名称。”可见,阿里一词是在统一的吐蕃政权瓦解之后才出现的;9世纪末,尼玛衮据阿里后,原称为“象雄”(羊同)的地方就统称为阿里,象雄一词后即专指古格地区。而“阿里三围”一词的出现,正反映了尼玛衮分封三子后,形成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
西藏高原经过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至公元13世纪最终统一于中国元朝。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管理于今西藏地方所置的“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下属“纳里速古儿孙元帅府”,设元帅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