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闽南民居建筑中出砖入石砌墙艺术的运用
2012年至2014年,作者负责泉州沿海文化遗址的陆地调查,采访了泉州沿海35个市(市)和196个行政村。沿途发现了许多“砖转石”的传统住宅。值得一提的是, 在台商投资区下埭村克圃走访时, 发现郭氏三世祖宅可能是目前闽南地区保存最早的“出砖入石”建筑。2013年初, 笔者随中国水下考古队赴土耳其, 与美国设在土耳其博德鲁姆镇的水下考古科研机构——INA (Institute of nautical archaeology) 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发现在博德鲁姆镇多座建筑物采用“出砖入石”建筑风格, 与闽南地区的几无两样。在数千里之外异域风情的国度里竟然也有这种建筑, 难道这仅是机缘巧合吗?还是两者间有着某种联系?
一、 “出砖入石”建筑的现状
“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具特色的砌墙方式, 别称“金包银”, 又称“母鸡带小鸡”“百子千孙”。它是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堆叠的板瓦交错垒砌, 构筑墙体。通常情况下, 质地较软的砖、瓦要比质地坚硬的石块面突出一点, 形成“出”砖“入”石的特点。块状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砖瓦穿插组合, 呈现出艳丽、拙朴、协调的美感。几百年来, 被人们广泛采用, 沿袭成风, 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奇景。
现存闽南一带的“出砖入石”建筑, 著名的有石狮巷中“五房”、厝巷“桂厝”;晋江青阳“五店市”古建筑群;古镇安海朱祠西侧墙壁;东石、金井、龙湖镇部分传统民居;泉州范志巷、西街116号的宋宅、承天寺部分墙壁;惠安螺阳沈厝古建筑群、同安县东乡新民宅、安溪县民居、南安官桥蔡资深民居建筑群等。与闽南一衣带水的台湾台南月津港, 特别是以前隶属泉州府的金门, 现在仍旧保存很多老建筑, 它们和闽南的传统民居基本一样, 也采用相同的“出砖入石”砌墙方式。
闽南地区为什么会使用“出砖入石”的砌墙技术?这主要是由于受材料短缺和沿海自然环境的影响所致。以泉州地区为例, 在材料方面, 惠安多石山, 盛产石材, 用石材建筑房屋的成本比砖、瓦要低, 而且坚固耐用, 所以惠安建筑以石料为主, 而砖石相搭的“出砖入石”的建筑要少得多;而在晋江沿海就有所不同, 这里早期经过围海造田, 烧制砖瓦的原料——塘泥异常丰富, 砖窑特别多, 故晋江的红砖、瓦建筑较多, 在砖、瓦、石搭配的建筑上, 红砖、瓦所占比例较大 (为了防潮, 红砖厝底部要砌一段石头墙裙) 。由于红砖、瓦厝的使用寿命相对石头厝较短, 房屋坍塌后产生大量的断砖碎瓦,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 建筑师靠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技艺, 把断砖烂瓦碎石利用起来, 重新组合、搭配成建筑材料。另外, 闽南地处东南沿海地区, 海风较大, 对建筑物的腐蚀相当严重, 而砖瓦质地比石头软, 更易腐蚀, 所以建筑师在砌筑墙壁时特意将砖瓦垒砌得凸出一些, 而石头稍微凹进, 形成“出”砖“入”石的建筑风格。
闽南地区“出砖入石”建筑工艺究竟始于何时?因无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 只能靠目前观察到的古建筑来推测。在闽南民间有两个说法广为流传:一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带遭倭寇袭扰后, 人们利用倒塌房屋的砖石重建家园而形成这种建筑方式 (图一) 。二是明万历年间闽南发生一次大地震后, 灾民从废墟里就地取材, 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 重新营造家园(图二) 。
但是, 任何民间工艺的成形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即由简单到复杂, 由原始到成熟。从上述建筑工艺成熟度来看, “出砖入石”工艺发生的时间应该更早。
据调查资料, 笔者认为: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乡下埭村克圃自然村的郭氏三世祖厝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出砖入石的古厝, 其建筑时间在明初永乐年间。
克圃自然村位于百崎回族乡南端, 下埭村北侧, 三面依山, 一面临海。郭氏三世祖厝座落于克圃自然村的东南, 南距沿海大通道约500米, 其南侧50米处为明永乐中期建的“番仔城” (实为抗倭城墙) 旧址。该古厝坐东朝西, 多年前已坍塌废弃, 房屋旧址被绿色植被所覆盖。古厝木构架早已腐烂殆尽, 目前仅残存四壁, 其中前、左、右三面为石墙, 后面墙壁使用出砖入石建筑方式, 现残高约2.4、残长约16米。墙体以长方形石材 (块) 为主, 横向平铺, 两块石条 (块) 之间的缝隙用上下叠压的红色瓦片、碎石片填充, 纵向错缝叠压 (图三) 。出砖入石的材料为石条、石块、红瓦、小碎石, 其中石头有长条形和方形两种, 质地为土黄色花岗岩。墙体中不见砖, 只有红色方形较薄的板瓦或小碎石块。
据《百崎郭氏族谱序》记载, 明洪武九年 (1376) 郭德广的次孙郭仲远 (1348~1422) 携妻儿由法石迁徙来惠安, “择于惠邑海滨百崎山下筑室居焉”, 郭仲远为郭氏家族开发百崎的一世祖。现居住在百崎乡克圃自然村的郭氏后人郭家琳老人说, 郭氏三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