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的旅游开发.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质遗迹的旅游开发 冰峪是古代冰饮河运动的遗迹之一,属于地质遗迹类型,形成于200世纪初(200万至300万万年前)。冰臼若成群分布,便可以地质公园的形式进行旅游开发。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同林等在距河北省丰宁县城约28 km处的喇嘛山佛珠洞景点“首次在中国东部中低山区发现世界罕见的冰盖冰臼群”181,后来此处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冰臼公园”。在华北(高纬度)地区有冰臼群分布并不奇怪,建立冰臼公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冰臼公园”要是建在低纬低山的南国广东,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了。本文将就“冰臼”以及地质遗迹的旅游开发问题作一探讨。 1 地质遗迹的类型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把地质遗迹归纳为5种类型:1,有重要观赏和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2,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3,有重要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其遗产地;4,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5,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以及典型地质灾害遗迹等。显然,不管是壶穴还是冰臼,都是地质遗迹的一种类型,且其景观特色基本相同。但是,当人们把它作为旅游对象进行开发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1.1 冰织物冰织物 关于“南国冰臼”话题,是从韩同林教授1998年底考察广东揭西石肚溪,并在《揭岭》1998年第2期上发表“在广东揭西县首次发现世界奇观——冰臼群”一文开始的。其后,韩教授等又先后“发现”了揭西灯盏湖山、五云溪、潮州田东、海南路平村和南圣河、丰顺龙鲸河、饶平青岚溪的“冰臼”,并利用当地媒体作了大量报道,声称由于以上发现而“使争论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无第四纪冰川’的问题从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与此同时,在南国地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冰川地貌(冰臼)与流水地貌(壶穴)的大讨论,结论是:发生在南国各地的“冰臼”就是壶穴。虽然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先生认为“冰臼”问题没有必要继续争下去了,但是,近年来有关“冰臼”的报道仍屡见不鲜,一些地方甚至大有欲借“冰臼”之名建造地质公园之势。 1.2 关于“冰织物” 1999~2002年,笔者先后在《热带地理》等刊物上发表了关于冰臼与壶穴问题的一些看法。后来又考察过几个“冰臼”分布地,兹讨论如下。 2004年7月26日,笔者从广州回梅州途经东源县205国道离河源市区约15 km处,从车窗往下看时,发现附近河谷中有一“冰臼群”,于是,赶忙下车看个究竟。笔者粗略数了一下,在100 m左右的河段上,大约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冰臼”。根据现场考察,无论从形态特征还是形成环境来看,这些“冰臼”与以往报道过的广东境内的其它“冰臼”都是一样的。其中大者直径可达数米,形成于有跌水的深潭附近,已被顺向流水切割成残缺状;小者仅几厘米,形成于比较平缓的基岩(花岗岩)面上,而且基岩面上可见明显的“石质河床基岩节理交汇点或破碎处”。由此可见,此间分布的“冰臼”也应是壶穴。 在韩同林教授《发现冰臼》一书第四章中提到,就华南区和西南区而言,有“冰臼”分布的丹霞地貌景区包括广东仁化丹霞山梦觉关、细美寨、飞花水瀑布河谷,龙川霍山砻衣石,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桃源洞,广西容县都荞山以及贵州赤水四洞沟等地。笔者也考察过一些丹霞地貌景区,其中也不乏“冰臼”现身之地,如广东平远紫林山、大河背,江西寻乌青龙岩等。那么,丹霞地貌景区之“冰臼”果真是冰臼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一般认为,平缓的河床上水流缓慢,难以形成壶穴。但在丹霞地貌区含膏盐的钙质红砂岩河床的平缓地段,壶穴地貌却比比皆是。其成因是膏盐富集处的河床在河水作用下易溶蚀成小孔,并逐渐扩大成壶穴。广东平远大河背“牛皮滩”和江西寻乌青龙岩景区入口处的壶穴均发育在较平坦的河床上。牛皮滩中间有一跌坎,使其分成上下两段,呈东西向展布,滩上可见数条南北向裂隙(此为形成跌坎之原因),并发育了大小近百个壶穴。经测量,其中最大者直径达8 m,深1.2 m,最小的宽深几厘米。 冰臼与壶穴如何鉴别?笔者认为,除了最主要的气候学证据外,水动力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其一,山区河流河床比降大,水流急,跌水和瀑布多,易形成旋转涡流。流水主流线受阻形成的涡流,河流左岸多形成反时针旋转;右岸多形成顺时针旋转。涡流作用下的基岩,其侵蚀痕迹是有表现的:看似光滑的壶穴内壁,用手触摸左岸壶穴反时针光滑感强,顺时针触摸有逆粗感;右岸壶穴则相反。 其二,雏形壶穴(锅底式)→初期壶穴→成型壶穴→后期破坏型壶穴是河床壶穴地貌发育的一般规律,其与已形成的“冰臼”后期破坏型毫无因果关系,在成因上无任何联系。所谓“悬沟”和“悬槽”即为相邻壶穴蚀穿而成;而在较软的基岩或岩性并不均一的基岩地区,壶穴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即遭受流水破坏,从而形成新的侵蚀面,这应是河床下切作用的一种方式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