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原创精品:论述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吗?.docx

高中语文:原创精品:论述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吗?.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述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吗? 黄华伟 仔细一想,问题不小,这事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可能有人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哪年的老皇历了……,这样自然好。但这个问题却还有仔细问一问的必要。 ?一、“提出问题”可能只是“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非常重要,它往往预示着发现,是创造的开始,对学习者来说尤其如此——引领学生走向研究,走向成长。所以教育家们总是非常关注培养孩子们“提出问题”的能力。? 只是,我们的作文题仿佛并不需要学生“提出问题”。 ?比如: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按要求回答”,答案肯定是:我将要这样或那样对待“读者”、我有这样那样的体验与思考。? 很明显,它们是在“回答问题”,面不是“提出问题”。? 即“我”来回答的是“将如何对待读者”“怎么体验与思考落差与错位”这个问题。——说起来也不奇怪,考试嘛,不就是“回答问题”吗?? 如果是“发现问题”,或者是这样的: 摆出一个现象,然后把“发现”的机会留给考生(学生),然后考生把自己发现提炼成一个问题,注意,是“提炼”:有些作家能倾听读者的呼声,有些作家不会被读者左右。——那么,它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就要去发现:作家怎么可以不倾听自己的“上帝”——读者呢?作家怎么可以没有主见呢?咦,这个材料只是貌似“对立”其实并不“矛盾”啊。你看,“多倾听读者的呼声”不见得就会“为读者所左右”,会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也不见得就不会不“倾听读者的呼声”,不见得心里就没有“装着读者”。也就是说,这个材料并非严谨的“对举”,而只是现象的罗列,没有必要从逻辑上追究它,它只是“引出”话题罢了。? 于是学生“提出问题”了:这不是作家与读者关系的全面、准确的叙述。那么,二者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这种关系有关注、研究的价值吗? ?——也就是说,事实上,题目已经把“提出问题”的任务自己完成了:我发现了,人与周围的人如何相处,是一个大问题。你们的任务就讲讲怎么相处吧。? 再看其他地方试卷,也很难说给学生“提出问题”留出了空间。 卷别 话题或主题 题目要求与“提出问题”相关的表述 2020全国一卷 对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2020山东卷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2021八省卷 “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征文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反倒是早些年的“话题作文”,给学生的“提出问题”的发挥余地更大一些,——虽然从学生作文看,也未必。 ?2004年: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5年: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2006年: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当然,这只是从“提出问题”的可能性上来评论,决不是说哪种作文题更好或更差,因为考试有较多的客观限制,为了公平公正起见,放弃一些其他方面的追求,是迫不得已的正常做法。——作文题与时俱进,自然之理。绝对没有要“退回去”的理由。? 而就目前看来,平时教学唯考试要求马首是瞻,还是非常普遍的做法,所以即使在非考试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出问题”也一点不能让人乐观。? 二、“分析问题”只是貎似,“解决问题”或不存在? 那么,根据“我将要这样或那样对待‘读者’”之类的思路,接下来就是回答“为什么”了,即“我为什么要这样或那样对待‘读者’”,——这算提出问题吗?? 这自然难算,因为它没有“发现”。——它可能只是“伪问题”,只是装模作样的问题而已;它至多算是“提出观点”,即我对这件事是这么这么看的。 ?“我”为什么这么看呢?——然后大概可以算是进入“分析问题”的阶段了。 ?把问题“分而析之”,让人们把问题看得很清楚,哦,原来是这样的啊,——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呢?你这么一分析,我们就懂得了,看来你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这就是分析的力量,也是很了不起的:让读者、听者看到他们看不到的、想不清楚的内容,然后信服。? 遗憾的是,事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