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花鸟画中的石字小议
一、 人雅士,要求后的艺术道路
石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学者的青睐。早在东汉时赏石文化便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 到南朝时已达相当水平。
晋代诗人陶渊明被尊奉为“赏石祖师”, 相传他常因饮酒而醉卧在自家菊园的大石之上, 日久生情便称之为“醒石”。宋人程师孟作诗记下了这件事:“万仞峰前一水傍, 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 曾送渊明入醉乡。”
赏石之风盛行的唐代, 文人雅士更是对石头情有独钟。白居易是当时的鉴石名家, 留下了许多赏石名句:“治家无珍产, 奉身无长物, 游息之时, 与石为伍。”他又写道:“石虽不能言, 许我为三友。”其他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等名家也寄情于石头, 写了许多赏石的名篇佳句。
到了宋代, 中国石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朝野上下, 搜求奇石以供赏玩, 一度成为国人的时尚。以苏东坡、米芾为代表的文人画家, 他们在寄情诗、书、画的同时, 特别喜爱玩石, 甚至到痴迷的程度。米芾因爱石而拜石, 他称呼石头为“石兄”, 也因此被后人称为“米癫”。不仅如此, 米芾还创立了“瘦、透、漏、皱”的一套相石理论, 一直被后人沿用。与此同时, 文人画逐渐兴起, 花鸟画的发展也日趋成熟。文人画家钟情于自然山水, 钟情于爱石赏石的志趣, 必然要把奇石描绘出来, 将自己对石的感悟融入花鸟画的创作。今人所说的东坡的“士人”情怀、米芾的“墨戏”审美, 就是最好的佐证。
至明清以后, 石头在花鸟画中的表现更加超然奇特, 造型千姿百态。如, 清代八大山人常以遒劲的线条、浓淡交错的墨块, 将石头描绘得朴拙而深奥。他的不少花鸟作品 (图1) 都以石头作为画面的统领, 画中的其他元素似乎也就成了石头的补缀。
二、 在《枯木石窟画》中,信息表现为“整”和“少”
石头成为花鸟画的重要元素之后, 丰富了花鸟画的创作素材, 影响了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 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形成了独立的审美特征。
奇石的广泛入画使花鸟画更符合审美需要。石头单个、大块和坚硬的特点, 体现出与花鸟刚柔对比的美感;石头又为花鸟画带入了丰富的场景感, 使花鸟画对景别的表现更加自由;石头造型的无确定性, 使画家能够运用最自由的笔墨呈现他们对于美的追求。
奇石的广泛入画更利于花鸟画家情感的表达。花鸟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虽也常作为寄情之物, 但多带有标签性, 仅把某种特定的情感突出地表现出来。此时石头就成了“四君子”最好的补充, 满足了画家表达多种“意”的需要。如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主体形象之一就是一块颇为独特的怪石。米芾曾评其画:“子瞻作枯木, 枝干虬屈无端, 石皴硬, 亦怪怪奇奇无端, 如其胸中盘郁也。”
奇石成为花鸟画的重要元素, 也使得石头自身的文化意义得到更加自由的释放, 同时它又必须遵循花鸟画的规范, 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特征, 与山水石头彻底区别开来。
一是整。奇石的“整”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整体”。花鸟画呈现的是小景别, 因此元素无论主辅, 都须占用相当的尺寸。驾驭大尺寸的描绘, 必须要做到整体。其次是“块感”。花鸟画中的石头, 就是单块的石头, 尺寸上近似原大。因此花鸟石头的感觉应是成块的。石头如果被画得过于细碎, 就会同其他元素在景别上产生错位, 在视觉上产生混淆。
二是少。“少”的体现也有两方面:首先是数量。花鸟画呈现的内容数量有限, 而石头本身又具备相当的体积, 这就使石头不能以很多的数量占据画面。其次是分量。分量指的是对画面的感觉, 石头并不总是画面主要的表现对象, 而常作为补充的辅材使用, 这就使得石头在画面中占据的分量感总是偏少一些。
三是简, 即“精简”。石头天然的块面感、体积感和大气浑厚的气质, 不适宜用繁琐的方法描绘;作为画面的一类元素, 其须服从画面整体的需要, 也不宜进行过分的深入。另外, 写意、造型和赏石的要求, 用简洁的笔墨来表现似乎更为有效。
四是美, 指奇石具有观赏性。山水石头重在气势, 体现的是自然之美;花鸟石头重在观赏, 体现的是文化之美。作为花鸟画的元素, 石头以“整”和“少”的形式出现, 而石头作为审美载体的功能, 通过“美”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虽然石头要画美, 但花鸟石头对于“美”的追求, 却常常通过“丑”来呈现, “丑”是一种层次更高的、含义更深刻的美。
三、 中国艺术中的“特殊”和“神”
石头能与花、鸟同为花鸟画的三大素材, 从表面上看是文人画家赏石的结果, 但其深层次原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是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
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特有的画种, 它的美学价值基础是中国儒、道、禅三大传统思想体系。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 画家的创作目的不止于创造出一件艺术作品, 而是把绘画当做修身的手段。他们对于自然的描绘不仅在于眼睛能看到的东西, 更在乎心灵上的交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