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黄宾虹对宋诗的贡献
在苏轼之外,黄庭坚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和影响。他是北宋诗坛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苏轼的“苏黄”。当时有很多诗人追随黄庭坚或受到他的影响, 这些人后来在诗坛上造成相当大的声势, 被称为“江西诗派”。
黄庭坚宣扬“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 苦心研究诗歌创作, 尤为推崇杜甫。他总结的一套“诗法”, 如运用典故“无一字无来处” (《答洪驹父书》) , 求新意“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多用奇字拗句, 形成生新瘦硬的风格, 赢得了许多追随者, 给宋诗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一《投荒万死鬓毛斑》、《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之一《凌云一笑见桃花》等是他的名作。
黄庭坚的诗论与诗歌创作, 无疑与其理学家的身份密切相关, 并同时受到其时代特征的影响。
一、 从诗论到抗性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 但在文学观方面, 他却不赞同苏轼那种相对恣意放纵的文学观念。他所宣扬的是“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这样的观点, 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北宋虽然重文轻武, 然而思想统治却是相当严厉的。苏轼和黄庭坚的仕途就受到自己诗文的牵累。早在熙宁年间, 苏轼就因有在诗文中讥讽朝廷的嫌疑被捕受审, 险些丧命, 而黄庭坚也牵连在内。到了绍圣年间, 黄庭坚在新旧党之争中再度因为修《神宗实录》中多次诽谤的罪名被贬。这些经历导致黄庭坚在文字方面变得谨慎小心。他在《答洪驹父书》中, 以“绍圣”为界, 认为自己的诗文在此之前是很可笑的, 就是因为那些诗文导致了他的仕途不顺。因此, 黄庭坚在文学上主张“温柔敦厚”, 是在自我政治经历的基础上作出的总结。
就是这样的观点, 使得黄庭坚的诗作多就自身发表见解, 抒发痛苦和矛盾, 很少涉及政治方面, 对抗性的话语更是少见。从诗论上表现出来, 就是他反对“好骂”。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老夫绍圣以前, 不知作文章斧斤, 取旧所作读之, 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 但以老病惰懒, 不能下笔也……东坡文章妙天下, 其短处在好骂, 慎勿袭其轨也。”是以自己的经历来教导后人, 创作不应“好骂”。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中他又说:“诗者, 人之情性也, 非强谏争于廷, 怨忿诟于道, 怒邻骂坐之为也。”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虽然反对“好骂”, 但不代表黄庭坚就没有矛盾和对抗, 只不过他通过更加迂回的方式表现出来罢了。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认为黄庭坚的诗“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 其神气即随此以见”, 实际上就是看到了黄庭坚诗中透露出的情绪。
二、 调式的诗歌是诗歌时空观的表现
宋诗发展到黄庭坚时, 已有许多新的发展, 具有其独特的风味, 但常常走向极端, 且无自己的诗法。比如欧阳修的诗过于平淡, 而苏轼的诗又难以效仿且过于恣肆。到了黄庭坚的时候, 并无有效的且可以效法的诗法提供给诗歌创作者。黄庭坚之所以推崇杜甫, 或许就是因为杜甫的诗歌是最符合他内心诗法的创作。他的诗歌风格也是在通过汲取杜诗的长处, 总结前人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渐渐形成的。这也是黄庭坚的诗论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 既有创新, 又可以效法, 利于广泛推行。
首先, 黄庭坚认为, 写诗要“无一字无来处” (《答洪驹父书》) , 这是对创作者的基础知识的要求。他在这方面的表达还有“词意高胜, 要从学问中来尔” (《论作诗文》) 等。相对应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的论点。这两个论点相互关联, 互相补充, 既强调吸收前人诗文中的字句、典故, 又强调写出新意, 具有个人的特点和风格。
基于这些理论,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的遣词和用典往往出人意料。他几乎不沿袭前人的语汇和意象, 也很少用大家熟知的典故, 即便用, 也往往用得新颖。如《弈棋呈任公渐》中“湘东一目诚甘死, 天下中分尚可持”二句, 前句是用《南史》中湘东王萧绎盲一目而对此尤为忌讳的故事, 说棋盘上有一块棋仅一眼, 死而心甘;后句转折, 用《史记》中刘邦、项羽以鸿沟为界相持不下的故事, 说虽死了一块棋, 大局尚未定胜负, 犹可支撑争战, 都用得很独特。在《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中, “公诗如美色, 未嫁已倾城”二句, 更是以熟知的“倾国倾城”的典故, 把诗与美色相联系, 新鲜而奇特。
三、 重叠作诗,以温柔大数据作为黄粱梦诗的结构层次的划分标准
黄庭坚的诗论, 无疑对宋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也进一步推进了宋诗偏重理性的倾向。但这些观点和方法也带有一些弊病。典故过多, 导致诗意本身的消解;奇字过多, 导致诗的晦涩;“夺胎换骨”、“点石成金”, 则有可能流于一味的模仿。这样,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方法就对创作者本身有了很高的要求, 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又要有独特的才华而非流俗之辈。
另外, 黄庭坚喜欢用拗句。这种来自于杜甫, 在黄庭坚的创作中发扬光大的句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