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凉城县石山林遗址发掘简报
石香山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布盟凉城县大成乡双固城村东南约2公里,西距凉城县海城市约18公里。位于王木山北坡岱海南岸山坡上。海拔高,地势平坦。遗址北距岱海约2.5公里,西距新石器时代王墓山坡上遗址约500米,南距明代次边长城仅百余米,丰(镇)一准(格尔)铁路由遗址所在山丘脚下东西穿过(图一)。
石虎山遗址1993年发现,并于同年试掘5米×5米探方4个,1995年试掘9米×1.5米探沟1条。为了弄清该遗址的分布范围及遗迹的分布情况,于1996年7月又对遗址所在地区进行了普遍钻探。1996年8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国京都中国考古学研究会联合开展的“岱海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考古学研究项目,重点对石虎山遗址进行了考察和清理发掘工作。中日联合考察工作结束后,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进行了清理和收尾工作。清理发掘工作历时约2个月,发掘面积约2800平方米,发现围沟1条、房址20座、灰坑36个、墓葬1座,出土各类遗物约400件。现将此次发掘情况简要报道如下。
通过发掘、钻探及地面调查可知,石虎山遗址至少包含四种文化面貌、性质各不相同的文化遗存,时代分别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分布范围,彼此区域分割、互不相连,应是相对独立的四处遗址,因此分别编号为石虎山Ⅰ(简称SⅠ)、石虎山Ⅱ(简称SⅡ)、石虎山Ⅲ(简称SⅢ)、石虎山Ⅳ(简称SⅣ)遗址,以示区别。1996年度联合考察、清理及发掘工作主要位于石虎山Ⅰ、石虎山Ⅱ两遗址,关于石虎山Ⅲ、石虎山Ⅳ的情况这里暂不涉及,将继续工作和另文报道。
一、 方湖山遗址
(一) 地层堆积情况
石虎山Ⅰ遗址居于整个石虎山遗址区的西北部,位于一丘陵顶部的略偏东南一侧,西部地势较高且陡,与王墓山坡上遗址隔沟相望,东、北部地势略平缓,北望岱海,南隔一洼地与石虎山Ⅱ遗址相距约300米。海拔高度1345~1354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石虎山Ⅰ遗址的主要遗迹被一条平面略呈弧角长方形的围沟环绕,亦有部分遗迹位于围沟外。此次发掘清理面积共计1270平方米,解剖围沟13处(统一编号为SⅠG),总长度约95米。于围沟内、外共发现房址6座(编号SⅠF1~F6)、灰坑12个(编号SⅠH1~H11、H13)和祭祀坑1个(编号SⅠH12)(图二)。由于石虎山Ⅰ遗址地处丘陵顶部,地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所以许多地区揭去耕土层即见生土,不仅地层堆积简单,遗迹亦多数破坏殆尽,西部一些地方甚至基岩裸露。北部文化层堆积虽然保存略好,但近代修整梯田时也大都遭到破坏。现以保存较好,位于围沟外北部的T7北壁和东壁剖面为例,就地层堆积情况说明如下(图三)。
黄褐色细砂土,土质疏松,内含植物根须、小石粒及少量陶片等,厚0.1~0.2米。
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内含蚌壳碎片及少量的陶片等,厚0.2~0.3米。此层系近代修整梯田时形成的堆积层。
黄灰色花土,土质较硬,内含遗物较少,出土少量的石器及陶片等,厚0.15~0.3米。
此层下即为黄色生土。
综合分析石虎山Ⅰ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与遗址有关的地层堆积仅第3层,是遗址使用或废弃时形成的堆积。发掘和钻探结果表明,石虎山Ⅰ遗址绝大多数地区的这层堆积都已被破坏,仅局部地区尚有保存。
(二) 石山茶3座
包括围沟、房址、灰坑和祭祀坑(?)。
位于石虎山Ⅰ遗址的中心部位,平面略呈弧角长方形,东西长约130、南北宽约90米。围沟口部残存宽度为1.3~3、底部宽度为0.8~1.5、残存深度0.5~1.3米。围沟的东、南、北三面都设有出口,南部和北部出口的宽度分别为2.8和3.3米,东部出口宽约12米。西部由于所处自然地势较陡,加之恰好位于丘陵顶部,水土流失严重、基岩裸露,出现宽度约39米的豁口。围沟东西两端都略呈圆弧状。在南出口处一侧围沟的底部,发现有较大的柱洞,推测应为固定栅栏门的立柱柱洞。换言之,出口处可能都设有栅栏门。通过多处解剖可知,挖掘围沟的土,都堆置于沟的内侧,呈土垄状。应是为增强防御功能而有意设置的。此外有与围沟内的“土垄”成一体的设施。围沟中的堆积最多可分3层。第1层,黑褐色花土,土质较疏松,夹杂遗物较多,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骼及数量较多的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遗物,局部地带还发现有呈卷状的桦树皮及分布集中的坚果类植物炭化遗骸。第2层,灰黄色花土,土质较疏松。第3层,灰褐色花土,土质坚硬。各层都夹杂有较多的陶片及动物骨骼等遗物。据发掘和钻探可知,石虎山Ⅰ遗址的大部分遗迹都位于围沟内,但亦有一部分遗迹位于围沟外,而且主要分布于北部靠近围沟处。另外,通过围沟中的填充物多为生活垃圾,其中出土的遗物与围沟内、外遗迹中出土的遗物差别甚微还可以看出,该围沟当是在遗址使用的后期,伴随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意识的逐渐回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VIP
- 离散输入inspectionrun1电梯技术8 dcss vfj.pdf VIP
-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精品版本).docx VIP
- 2025年中国快运快递产业园区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
- 无损检测质量管理体系.ppt VIP
- 中职汽车维修实践教学在工匠精神培养中的研究课题报告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铃木船外机四冲程DF150TG-DF150ZG-DF175TG-DF175ZG中文维修手册.pdf
- 吉林2025年长春市总工会公开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107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吉林长春市总工会公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107人)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