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佛的王国.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夏是佛的王国 佛教文化是夏夏文化的组成部分。西夏立国近二百年间,由于历代西夏皇帝对佛教的崇奉、推行,佛教文化代替了党项原始文化而成为西夏宗教文化的主流。西夏京畿所在地———宁夏平原和贺兰山成为当时西夏五大佛教文化据点的中心区,留下了大量佛教文化的遗迹和遗物。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贺兰山东麓发现多处西夏佛塔石窟和佛教文献文物。这些遗存连同传世文献,为西夏京畿佛教文化,乃至整个西夏佛教建筑、艺术、印刷出版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宁夏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宗教旅游、生态建设提供了人文资源和经验借鉴。 一、 西部地区的京畿道和佛教文化的形成 (一) 从“宗教”到“文化” 兴庆府作为西夏军政、文化的中心,是中央官署所在地,皇室贵族、臣僚百官集聚,辽宋金吐蕃等国使节往来。因此就近新建高规格服务于皇室及国家重大佛事活动的塔寺,作为讲经、译场和刻印之所,是京畿官员尤为用心,更不能马虎的事。 兴庆府所处的宁夏平原,黄河襟带东南,贺兰山蹲峙西北,地势平坦,经济发达。位于平原中部的首都,成为区域性的都市,也成为党项族和汉、回鹘、吐蕃、契丹等众多民族集聚以及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史载,李继迁攻取灵州时,“尽逐居民城外,数万百姓皆徙怀远”(卷10,P120)。在这些民族或以他们为主体建立的宋、吐蕃、辽等政权中佛教文化成为其民族、国家崇奉的主流。因此,对西夏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宗教成为维系各民族关系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 此外,西夏立国的10至13世纪,正是中国历史上多国并存,民族战争频繁的阶段,也是佛教在中国北传以中原、吐蕃为中心的两大系统新发展和新传播时期。为了巩固、维护新兴政权,除军事、经济手段外,数百年受命于中原王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党项贵族,还必须借助宗教。元昊通晓佛学、汉文,又受其父德明祟佛的熏陶。因此,以息心去欲、清净善性为劝世宗义的佛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西夏开国者宁邦御民的主要治国方略。 (二) 与关继承、驻军营为“山”p653-需要同年服务,宋太宗 贺兰山,有多种称呼,西夏语称之为“兰山”,位于宁夏平原西北部,其东麓与兴庆府相接。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15-30公里,海拔2000余米,为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之东麓分布有众多的东西走向的沟谷,各沟南北地势平坦,地理、生态环境优越。“冬夏降雪,有种种林丛,树果、燕荑及药草,挡风蔽众。”(P58)由于气候凉爽宜人,林木树果茂盛,加之重岩叠嶂,清泉长流,环境幽雅,很早成为禅僧修契胜地,也便于信众进香和避暑。据《宋高僧传》载,唐、五代时就有新罗国王子无漏、增忍等多位僧人入驻贺兰山修道。(P846,P877,P859)到宋咸平五年(1002)时,李继迁攻陷灵州,党项族随即占据贺兰山。天禧元年(1017)“夏,龙见于温泉山。山在怀远镇北。德明以为瑞,遣官祀之,于是有迁都之意”(卷18,P118)。定都立国后,随着统治者大力推行佛教文化政策,奉贺兰山、积雪山、焉支山为三大“神山”,贺兰山则为“神山”之首。(P58-59)。西夏王朝在这里大兴土木,建寺院、修离宫、驻军营,把它作为与京畿相呼应的又一山林佛教场地和皇家林苑、军塞要地,成为与兴庆府相媲提的国家活动的区域。 可见,佛教文化在西夏京畿地区的兴盛是与这里的人文地位、自然环境紧密关联的。 二、 保民举措:开拓性措施 佛教文化在西夏深受上自皇室达贵,下至平民百姓至极尊崇,影响深远,这应归功于西夏历代帝王身体力行的倡导,尤其是开国皇帝元昊和第五代仁孝的开拓性措施、政策。 (一) 夏、夏时期的佛教传播 第一,向宋王朝请赐佛经。史载,从宋朝赎请佛经始于西夏建国前德明时期。到宋景祐元年(1035)十二月:“癸酉,赵元昊献马五十匹,以求佛经一藏,诏特赐之”(P12)。请赐佛经,为佛经翻译提供了底本。 第二,延揽、重用回鹘等族高僧,对请赐汉文佛经以新创制的西夏文进行翻译。元昊“新起兴礼式德。戊寅年中(1038),国师白法信及后禀德岁臣智光等,先后三十二人为头,今依蕃译”(P66)。国师白法信和白智光是回鹘人。回鹘僧是当时乃至西夏前期主要的译经僧人。 第三,为葬佛舍利和贮藏佛经,在京畿等地进行大规模的建寺修塔。佛塔寺院是佛教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佛经翻译、贮藏保护、刻印说法的重要场所。塔是寺院的标志。元昊时“致东土名流,西天达士,进舍利一百五十暠……馨以银椁金棺,铁匣石匮……下通掘地之泉,上构连云之塔”(卷二,P44-45)。其后又下令建高台寺“贮中国所赐大藏经”(P8-9)。 第四,钦定每年四季之孟朔日为官民礼佛的圣节。元昊所采措施为佛教在西夏京畿进一步流传打下了坚实基础。元昊之后86年间,无论是谅祚、秉常、乾顺亲政,还是没藏氏、梁氏姑侄三位母后听政,统治者都延续了上述政策。这期间,西夏又先后向宋请经4次。其中谅祚时则达3次之多,秉常时请经1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