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docx

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她\的前面的引导词\他\,这里没有使用,所以不存在\他\的前后照应。同样情况下,\他\前面的引导词\她\,在这里也没有使用,所以不存在\她\的前后照应。同样情况下,\她\前面的引导词\她\,在这里也没有使用,所以不存在\她\的前后照应。在原句中,\她\是人的代词,在这里没有使用,所以不存在\她\的前后照应。在英译文中,\她\是动词,在这里使用两次动词短语作为人称\她的\的代词,故出现了8次人称照应。同样的情况下,\她\是动词的复数形式,这

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jaud(60)分析了文学史上由句法结构和重复形成的比较现象,这是对语言史的初步研究(transittandpratt,1980:21)。Halliday(1964:303)首次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后来,Hasan(1968)对语法衔接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的《英语中的衔接》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172。衔接和语篇一样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当语篇中的一个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179。胡壮麟在1994年出版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提出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范围。国内已有很多学者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衔接为理论依据对英汉文学作品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探讨了文学作品中衔接的差异。目前对散文中的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不是很多,因此,笔者试图以散文为文本,分析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探讨其中反映出的英汉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差异以及对散文翻译的启示。 一、 语篇特征与衔接手段 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观点,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而不是一个大于句子的语法单位。一个语段能否称得上语篇,主要看它是否算得上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在语言中的体现有两个标准:一是看语段是否具有语篇特征;二是看语段在语域方面是否前后一致。语篇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结构性的,指的是句子本身的结构,如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另一种是非结构性的,指的是不同的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成分之间的衔接关系157。本文主要从非结构性特征来分析《艰》这篇散文,并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上的差异。衔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主要有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一类是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主要有词汇重复(repetition)、同义(synonymy)、反义(antonym)、搭配(collocation)、上下文(hyponymy)等158。本文主要从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两方面对中文《艰》与其英译本进行比较。 二、 选用的反本粒 李大钊的散文《艰》于1923年12月20日发表在《新民国》第一卷第二号上。此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形散而神不散”,堪称佳作。译本选用的是张培基先生的译文。张培基先生从小就背诵古今中外的散文,长大后留学国外,他的译文相对地道,因此笔者选用了他的译本。以下主要是以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来分析《艰》这篇散文,并从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两个方面,对这篇散文的英汉两个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一) 语义上的适应性 语法衔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语法衔接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的应用都比较普遍,但是在运用的频率上又有差别。语法衔接手段在《艰》中的应用详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语篇在语法衔接上存在一些差异。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从方向的角度来看,照应可以分为两种:内指(endophoric)和外指(exophoric)。内指即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之中。内指可以进一步分为前指(anaphoric)和后指(cataphoric)。外指即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在语境这个外部环境之中。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观点,英语中照应分为三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从总体上来看,英译文在运用衔接手段上比原文要多,以第三段为例进行说明。 原文: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志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因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崎岖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译文: 在原文中是通过意义来形成照应的,此段中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照应,第二句与第三句形成照应。而在英译文中,出现了八次照应衔接,主要通过人称照应、比较照应来实现。这段话中的now是指示性副词。文中用了四次人称照应,如用he和him来前指“a determined traveler”,这样前后形成照应。More和better使上下文形成比较照应。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译文中都是用具体语法手段来形成照应,都有标志性的词语,而原文在意义上构成了一种隐性衔接。这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的使用上,汉语是以意义为依托用隐性衔接的方式,而英语则用显性的衔接方式。 替代与省略这两种形式可简略的视为语篇内部的过程。替代是一个项目代替另一个项目的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