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科病证:耳疖耳疮的诊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耳科病证:耳疖耳疮的诊疗 耳疖、耳疮均是生于外耳道,以耳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耳病。耳疖亦名耳疔,又称黑疔,生于耳道外段,呈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者,称耳疖或耳疔,成脓者亦称耳痈或耳门痈,相当于西医外耳道疖。若耳道深处皮肤弥漫红肿者,称为耳疮,相当于西医急性外耳道炎。二者均较常见,其病因病理及证治大致相同,故合并论述。 [历史沿革]耳疖古代文献中与耳疖有关的症状记载最早可见于《内经》。如《素问·厥论》说:“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可能是少阳经气厥逆致耳道疖、疮肿塞而暴聋,以及肿胀向前扩散而颊肿热。汉代华氏《中藏经·五丁状候》卷中有黑疔的论述。明代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有耳疔、耳门痈之称,可能是指耳疔重症,指出:“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后世亦多有论述。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耳内疮》有耳痈之称。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指出了黑疔的症状及治法:“黑疔生于耳窍之内,黑硬腐烂,破流血水,疼及腮颧。以上之症,俱先针刺,次行发汗,仍照疔类调治。”清·祁坤《外科大成》卷三,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均有类类似论述。清·龚景中《外科活人定本·耳门痈》卷二认为属肝肾蕴热上炎所致:“耳门痈,此症生于耳门,乃手少阳三焦经之所司也。乃肝肾蕴热而上炎,故生斯毒。宜清肝流气饮,外用万灵膏,生肌散。若初起时用神仙祛毒一扫丹、神仙敷毒失笑饼,立消。”《治疔汇要·耳疔》认为:“耳疔有由肾经火毒而成者,亦有饮丹石热药积毒而成者。”《疡医大全·耳痈门》卷一十三说:“耳痈之证,痈者壅也,与脓耳初起有间。非醇酒炙,即怒火遏郁,更有色欲过甚,真阴耗竭,相火亢盛,或肝胆火逆,是以耳窍壅肿,耳根热胀痛,初起俱宜栀子清肝汤、加味逍遥散。”《外科真诠·耳部·耳痈》卷一说:“耳痈,耳内疼痛,耳外红肿,属少阳三焦厥阴肝经。风热者,内服加减消毒散加丹皮一钱,属肾经虚火上炎者,内服加减镇阴煎,外用虎耳草汁调枯矾少许点之”,从而提出了肾经虚火上炎的病机及其治法。宋代以前对本病治法的记载主要是外治法,宋代以后则内外并治。外治法主要有熨法、点药法、吹药法、塞耳法、局部贴药法、导引法、针刺(患处)法等七种,并有体穴灸治法。 耳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耳疮候》卷二十九最早明确地提出“耳疮”病名及其病因病理的认识,指出:“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疮”,但未指明其病状,故亦当包括了耳疖。《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耳疮候》卷五十对耳疮的症状描述较为接近,指出:“疮生于小儿两耳,时瘥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食疮也。”宋·赵佶《圣济总录·耳疮》卷一百一十五说:“足少阴为肾之经,经虚则风热邪气乘之,与津液相搏,故耳内生疮。世俗治耳疮,多以傅渗塞耳等药,以谓邪气出外,专为外医,殊不知服药以治肾经之为善也。”该卷中有关耳疼痛、耳肿、耳内生疮治方21首,其中内服方3首,外治方18首。宋·严用和《济生方·耳门》认为本病的病因病理是由于心气上逆于耳所致,指出:“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耳痛、耳痒、耳内生疮。”明代对本病的认识有较大发展,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卷五说:“风与湿相搏,则两耳生疮。”薛立斋论耳疮最为精僻,如《外科枢要·论耳疮》卷二说:“耳疮属手少阳三焦经,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肝经燥火风热,或肾经虚火等因。若发热焮痛,属少阳厥阴风热,用柴胡栀子散。若内热痒痛,属前二经血虚,用当归川芎散。若寒热作痛,属肝经风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若内热口干,属肾经虚火,用加味地黄丸;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余当随症治之。”此论对后世影响较大,明清医家多从其法,但用方有所不同。张介宾《景岳全书·耳疮》卷四十七说:“愚按薛氏所治耳证,凡气虚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黄芩;血虚者用八珍汤加柴胡、丹皮;肝火血虚者,用栀子清肝散;怒动肝火者,用加味逍遥散;肝脾受伤者,朝用加味归脾汤,暮用加味逍遥散,此其治之大约也。”清代医家对耳疮论述较少。张璐《张氏医通》卷八说:“耳疹属少阳三焦,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怒动肝火而致。若发热焮痛,属三焦厥阴风热,用柴胡清肝散、栀子清肝散之类,慎不可专治其外复伤气血也。有因肾虚风热作痒,挖伤成疮者,六味丸加白蒺藜。”沈金熬《杂病源流犀烛·耳病》卷二十三说:“有耳内外生疮,由肝经血虚风热,宜当归川芎汤、柴胡清肝汤、逍遥散。或肝经燥火风热,宜柴胡清肝汤、栀子清肝汤;必寒热作痛,宜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甚有内热口干,属肾经虚火者,宜加味地黄丸。” 【病因病理】 本病外因多由风热邪毒侵袭,内因多与肝胆火热素盛有关。 1.风热犯耳:挖耳等损伤耳道,污水入耳,脓耳之脓液浸渍耳道,风热邪毒乘虚侵袭,发为本病。 2.肝胆湿热熏耳:素有肝胆郁热,

文档评论(0)

hyh2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外科护理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06日上传了中级外科护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