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科病证:脓耳口眼歪斜的诊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耳科病证:脓耳口眼歪斜的诊疗 口眼(wai歪)斜,是目不紧合与口角不正两个症状的合称。脓耳口眼斜是脓耳失治,邪毒内犯,损伤耳部脉络,引起口角不正和目不紧合等症状的疾病,相当于耳源性面瘫。 [历史沿革]古代医籍中没有脓耳口眼斜之称,但对于口眼斜论述颇多。早在《灵枢·经筋》中就描述了口眼斜的症状及其与经筋的关系:“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 汉代,《华氏中藏经》认为,风寒暑湿之邪中人者,或见口眼僻邪。 尔后,历代医家对口眼斜的论述,尤其关于其病因病理方面;多遵《内经》和《华氏中藏经》之旨。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一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同书第四十八卷又说:“小儿中风,口斜僻,是风入于颔颊之筋故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手三阳之脉偏急,而口邪僻也。” 古代文献均未述及口眼斜与脓耳的关系。第三版教材《五官科学》认为,耳源性面瘫“属于口眼斜范畴”。其后,第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提出“脓耳口眼斜”一词,以区别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口眼斜。 【病因病理】 1.热毒犯耳:慢性脓耳急性发作或急性脓耳失治、误治,邪毒壅盛,困结于内,侵犯脉络,致经筋失养,肌肉纵缓而成。 2.气虚血瘀耳窍:慢性脓耳,邪毒久羁,耗伤气血,气虚血瘀,阻滞耳窍脉络,经筋失养,肌肉纵缓而成。 【临床表现】见下表。 脓耳口眼斜临床表现简表 主要症候 临床表现 口眼斜 额驰睛露 额纹平坦消失,不能皱眉、抬眉,眼裂不闭,用力闭眼时,白睛显露 面瘫 面部麻木、沉重感,呆板无表情,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偏向健侧 口 口角喎向健侧,笑或露齿时尤为明显,口津时溢,不能自收,闭唇鼓颊时泄气,不能吹口哨,语音欠清晰 脓耳 耳膜穿孔,耳内流脓,脓液黄稠,或呈片状、豆渣样而臭;慢性脓耳引起者,乳突X线照片可发现骨质破坏 【辨证论治】本病口眼斜的症状、体征在各证均相类似,故辨证论治以耳部和全身证候为主要依据。 —、热毒犯耳证 [主证]脓耳病急性发作中后期,脓液黄稠,引流不畅,耳内疼痛,或见耳道深处后上壁红肿下塌,并出现口眼斜。全身伴发热,口苦,咽干,大便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肝胆实热之证。 [证候分析]脓耳肝胆火盛,热毒内结,故见脓液黄稠,引流不畅,耳内疼痛,或见耳道深处后上壁红肿下塌;足阳明胃经从颊车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脓耳热毒内结,灼伤足阳明、手太阳经脉,则脉络闭阻,气血不行,经筋肌肤失于濡养,以致肌肉松弛,运动无力,故见口眼斜。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桃仁、红花、全蝎、僵蚕等。方中黄芩、龙胆草、栀子苦寒清热,泻肝胆之火;柴胡疏肝;车前、泽泻、木通渗湿泻热;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凉血活血祛瘀;全竭、僵蚕祛风通络。脓液黄浊量多者, 临证时可加蒲公英、野菊花、牛蒡子之类以助清热解毒;脓液引流不畅者,可加皂角刺、穿山甲活血排脓。 二、气虚血瘀耳窍证 [主症]慢性脓耳,耳内分泌物臭秽,或呈灰白色片状或豆渣样,并见口眼斜。伴头昏,倦怠乏力,纳差,颜面不华,舌质淡,边有瘀点,脉细弱或涩等气虚血瘀之证。 [证候分析]慢性脓耳,正气虚弱,邪毒湿浊内结,日久蚀骨成疳,则脓液臭秽,呈灰白色片状或豆渣样;气为血之帅,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或邪毒困结,内伤脉络,以致足阳明、手太阳经气不畅,气血不行,经筋肌肤失于濡养,故肌肉纵缓,运动无力而见口眼斜。 [治法]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方中重用黄芪益气,气行则血行;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通络,可加蜈蚣。 【其他治疗】 一、外治 1.脓耳处理:清洁耳道,保持脓液引流通畅,加强局部治疗,方法参照脓耳。 2.面部敷药:取鲜鳝鱼血(或加少许麝香)涂于患侧面部。每日4~6次,每次保留30分钟后洗去。 二、针灸治疗、理疗 1.体针法:取听宫、听会、翳风、风池、下关、四白、太阳、迎香、地仓、颊车、承浆、合谷、足三里,每次选用2~3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平补平泻;或用电针。 2.电磁疗法:选用上述穴位,每日1次。 3.梅花针:叩击患处,每日1次。 4.水针法:取颊车、地仓、下关、曲池、翳风、外关等穴,每次1~2穴,进针至有酸麻感后,注入药液1~2mL,隔日1次。药物可用维生素B1、B12注射剂,中药益气、活血制剂如当归、丹参、毛冬青、红花、补中益气汤等单味或复方制剂。 5.穴位贴敷:取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听宫等局部穴位,每次2穴,交替使用。方法:将蓖麻子仁杵饼,厚约0.3cm,贴于穴位,用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或用马钱子粉1~2分撒于膏药

文档评论(0)

hyh2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外科护理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06日上传了中级外科护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