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西医:急性鼻渊的诊疗
鼻渊是因六淫侵袭,热邪壅盛,蒸灼鼻窍,或脏腑虚损,邪滞鼻窦所致,以鼻塞、浊涕量多、鼻道有脓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急性鼻渊是指鼻渊急发,多因六淫侵袭,热邪壅盛,蒸灼鼻窍所致,以发热、头痛,鼻流黄浊脓涕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鼻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急性鼻渊之名出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但鼻渊名称及其定义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明.李明珍《本草纲目》卷4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陈实功《外科正宗》卷4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指出了风寒、风热、湿热是鼻渊发病的原因。清.费伯雄《医醇塍义》卷2说:“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概括了前人对鼻渊病因的认识。由于急性鼻渊往往兼有头痛或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因此,古代文献所论鼻渊多指慢性鼻渊而言。
[病因病理]
1.风寒袭鼻:风寒外袭,肺失宣肃,邪毒上壅窦窍为病。
2.风热犯鼻:风热袭肺,或风寒化热,肺失清肃,风热上干,灼腐窦窍。
3.肝胆湿热熏鼻:外感热邪或湿热之邪,内传肝胆脾胃,循经上蒸于鼻,灼腐窦窍。
4.胃热熏鼻:外感热邪入里,内传阳明,胃经实热,循经上蒸,灼腐窦窍。
西医认为本病是鼻窦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有特应性体质、全身慢性疾病,以及局部因素如鼻腔疾病、邻近器官感染病灶等均可诱发本病。常见致病菌多为化脓性球菌,如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杆菌,如流感杆菌、变形杆菌等。此外,厌氧菌感染亦不少,临床上多为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近期多有伤风鼻塞或上呼吸道感病史,多并发于伤风鼻塞中后期。
2.全身症状:多有恶寒、发热,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
3.局部症状:主要有鼻塞、流涕、头痛与局部疼痛等。
⑴鼻塞:患侧持续性鼻塞,偶尔短暂减轻,鼻塞时伴嗅觉减退。
⑵多涕:鼻分泌物增加,呈脓性,量多,好转时渐转为粘脓性。
⑶头痛与局部疼痛:多有较明显的规律性。①急性上颌窦炎以前额部疼痛为主,晨起轻,午后重,可能伴有同侧面颊部疼痛或上列磨牙痛。②急性筛窦炎,疼痛多较轻,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头顶部。前组筛窦炎的头痛,有时与急性额窦炎相似;后组筛窦炎有时与急性蝶窦炎相似,疼痛放射于枕部。③急性额窦炎,前额部疼痛,疼痛有周期性,即晨起后开始头痛,逐渐加重,午后开始减轻,至晚间完全消失,次日又重复发作。④急性蝶窦炎,在颅底眼球深处呈钝痛,早晨轻,午后重。
4.检查
⑴在病变鼻窦附近的皮肤及软组织可有红肿或触痛。
⑵鼻腔检查见鼻粘膜明显充血、肿胀,尤以窦口附近为著,以中鼻甲和中鼻道粘膜为甚。鼻腔内有大量粘脓或脓性鼻涕积留,用1%麻黄碱收缩鼻粘膜后,若为前组鼻窦炎者,可见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积留;若为后组鼻窦炎,则在嗅裂可见脓性分泌物积留。
⑶鼻窦X线检查,显示鼻窦粘膜增厚、模糊;若有积脓则见窦腔密度增高,上颌窦积脓者可见液平面。
⑷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多。
[辨证论治]
1.风寒袭鼻证
主证:素有鼻渊病史,因外感后鼻塞加重,涕浊如脓,鼻粘膜肿胀,色淡或紫暗。伴头痛,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通鼻。
方药:辛夷散[152]加减。
备选方:川芎茶调散[32]、葛根汤[312]。
2.风热犯鼻证
主证:鼻涕黄粘量多,持续性或间歇性鼻塞,嗅觉减退。鼻粘膜红肿,前额或面颊部闷胀疼痛。伴发热恶风,咳嗽,口干。舌质微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苍耳子散[144]合银黄连蒲汤[281]加减。
加减:恶风者,加麻黄、葛根;咳嗽加浙贝母、杏仁。
3.肝胆湿热熏鼻证
主证:脓涕黄浊量多,鼻塞重。鼻粘膜红赤肿胀,伴头痛重,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目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77]加减
加减:若涕黄浊量多,并见头重身困,舌质胖,苔黄腻滑,脉濡数或细数者,多属脾经湿热证,方中去柴胡、胆草,酌加茵陈、生苡仁、白蔻仁、藿香之类利湿化浊。
4.胃热熏鼻证
主证:涕黄浊量多,鼻塞甚,嗅觉差,鼻粘膜深红肿胀。并见头痛重,发热,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宣肺通窍。
方药:升麻解毒汤[50]加减。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涕难出者加皂角刺、穿山甲活血排脓。
以上各证,如见头痛或局部疼痛者,均可加露蜂房2~3g,制草乌3g,并加白芍、生甘草,以利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并有助于缓和草乌燥烈之性。
[西药治疗]
全身足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