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的组织结构比较研究
野生水稻是水稻物种资源创新的重要基础。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Baill.)、普通野生稻(Oryza rufupogonGriff.)和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Wall.),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均有分布。由于野生稻长期处于野生状态,具有各种抗病性和耐不良环境等优良特性。近年来,在野生稻中已鉴定出优良性状20多种,主要有对各种病虫害抗性强、胞质雄性不育、抗旱、耐淹及抗倒伏等特点,并且3种野生稻的原产地恰是云南栽培稻资源最丰富、类型最复杂的地区,因而云南野生稻在栽培稻起源演化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云南野生稻具有抗病虫害和抗逆性等优良性状,其植株高大、抗倒伏能力强、根系发达,目前对3种野生稻的形态学特征和叶的解剖学特征已有研究,但对云南3种野生稻叶片、茎秆和根的形态组织解剖结构的比较、组织解剖特征与抗逆性的相关性研究甚少。本研究对云南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叶片、茎秆及根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讨论其与抗逆性、营养吸收能力强等的关系,为全面了解野生稻内部结构,发掘利用其优良遗传特性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水稻品种株
供试野生稻材料共5份,分别是景洪疣粒野生稻(JinghongOryza meyerianaBaill.)、景洪药用野生稻(JinghongOryza officinalisWall.)、景洪紫秆普通野生稻(Jinghong purple-stemOryza rufipogonGriff.)、景洪绿秆普通野生稻(Jinghong green-stemOryza rufupogonGriff.)、元江普通野生稻(YuanjiangOryza rufupogonGriff.);栽培稻品种4个,籼稻有米泉黑芒(Miquan heimang)和金刚30(Jingang 30);粳稻有DS487(DS487)和合系39(Hexi 39)。以上材料均采集于云南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温室苗圃,除景洪疣粒野生稻为旱稻外,其余均为水稻。
1.2 速度测量及分析
于2009年7月水稻孕穗期,取供试水稻第三节间的叶片、茎秆及成熟根,采用徒手切片法对叶片、茎秆及根进行切片,选取薄的切片作压片后于显微镜(OLYMPUS BH-Z)下观察拍照,利用OLYSIA BioReport软件中的测量工具分别对供试水稻叶片的维管束面积、气腔面积、茎秆的茎粗、茎壁厚度及根导管直径和中柱面积进行测量及分析。
由于水稻茎秆不是规则的圆形,所以茎粗的测量方法为:茎粗d=(最长直径+最短直径)/2;茎壁厚的测定方法为在一个横截面上分别取6个值,再计算其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景洪流变稻与普通野生稻的结构比较
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供试材料在叶主脉的形态结构、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气腔数量及气腔面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景洪药用野生稻(图版Ⅰ,2)和3个不同普通野生稻类型(图版Ⅰ,3~5)的维管束个数均比栽培稻多,维管束总数最多的景洪绿秆普通野生稻为16个(表1),而栽培稻中维管束最多的只有6个;景洪药用野生稻和普通野生稻束内导管直径、维管束面积及气腔面积较栽培稻大,且叶主脉具有4个或6个气腔结构,而栽培稻只有2个气腔(图版Ⅰ,6~9)。叶片厚度比较,除元江普通野生稻叶片较薄,与栽培稻叶片厚度接近外,其余云南野生稻叶片均比栽培稻厚。作为旱稻的景洪疣粒野生稻(图版Ⅰ,1)叶主脉中无气腔结构,维管束总数为4,束内导管直径和维管束面积最小,分别为33.7 μm和135.5 μm。
2.2 栽培稻茎壁细胞的形态
通过对供试材料茎秆组织结构的解剖比较分析,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的茎秆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景洪药用野生稻和3个普通野生稻茎秆直径均比栽培稻大,茎壁较厚,维管束数目较栽培稻多1~2倍,维管束最多的景洪药用野生稻,约有86个(表2);栽培稻中DS487茎秆和茎壁最粗,但只有景洪紫秆普通野生稻茎秆直径的1/2,维管束最多,约有58个,米泉黑芒茎秆直径最小,茎壁最薄,维管束个数最少;在所有供试材料中,景洪疣粒野生稻的茎秆直径最小,只有1.56 mm,茎壁最薄,为0.34 mm,维管束总数最少,为37个。
云南野生稻与栽培稻茎壁细胞的形态及维管束的排列也存在差异。云南野生稻茎壁薄壁细胞较栽培稻小,排列更紧密,部分薄壁细胞出现钙化现象,茎秆表皮内的厚壁组织比栽培稻厚,其中景洪疣粒野生稻(图版Ⅰ,10)和景洪药用野生稻(图版Ⅰ,11)最明显,茎壁内维管束的排列与其他水稻不同;3个普通野生稻茎壁中维管束的排列方式均与栽培稻相似,但个别普通野生稻茎壁中存在独特的气腔结构(图版Ⅰ,12~14)。
2.3 景洪兽药野生稻的结构和形貌
通过对根结构的解剖学比较研究发现,云南野生稻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