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流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流变 中华文明的伟大不可逾越,而持续了数千年。文化之存续, 一赖人传, 一赖字传。人传者, 口传心受也。字传者, 著述立说也。然著述立说, 若不归于文字, 落于笔端, 现于纸上, 则难于致远。遂有仓颉作书、蒙恬制笔、蔡伦造纸, 使中华道统一脉相承也。学说以立, 著述以成, 若束之高阁、秘而不宣, 亦无匡世利俗之功。故知文化当海内流布, 尽人皆知, 方为举世之文明也。而仅依人手抄写, 毕竟不应当世之用, 于此关键之时, 印刷之术应运而生。 自先秦以来, 就有将文字刻石, 以拓印流通之法。然石材于取料转运、雕刻修改, 多有不便, 遂逐渐以木版代之。至此, 雕版印刷之术正式成为隋唐以后, 中国文化承载传播之主流。据史料可知, 中国雕版印刷术当起始于公元7世纪之民间, 用于印刷佛教经像。唐玄奘法师 (600-664) 就曾用回锋纸印制普贤圣像, 施于四众。而现存标有纪年之雕版印刷最早实物, 即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之唐咸通九年 (868) 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之《金刚经》。 进入宋代, 雕版印刷术发展到全盛时期, 至今宋版书也是古籍善本收藏中之名品。北宋开宝四年 (971) , 由宋太祖赵匡胤 (927-976) 亲自敕命高品、张从信前往益州 (今四川成都) 主持刻印大藏经, 并于太平兴国八年 (983) 全部完成13万块经版的雕造, 随后就开始刷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刻木版雕印的汉文大藏经, 由于始刻于北宋开宝年间, 故称《开宝藏》。 雕版印刷术的产生与广泛使用, 对文化的传承与流布确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其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 手工刻版需要大量的木材原料, 以及技术娴熟的刻工;其次, 刻成后的大量木制书版, 不便存放与保护;再有, 一旦在刻版过程中出现错误, 不易改正。当时的一位书肆刻工, 在总结了前代雕版印刷的经验基础上, 经过反复钻研试验, 终于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8) , 制作出了以胶泥为原料的泥活字。北宋名臣沈括 (1031—1095) 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中, 记载了这位刻工的姓名和事迹, 他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毕升 (约970—1051)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划时代革命, 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用泥烧制的活字很容易破损, 后来还是以木头作为原料刻制活字, 但由于种种原因, 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 书籍仍以雕版印刷为主。 15世纪中叶, 德国谷腾堡 (Johannes Gutenberg, 约1394—1468) 改良木活字印刷术后, 正式掀开了西方近代印刷术的篇章。19世纪初, 西方近代印刷术与印刷油墨同时传入中国。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 ,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 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 标志着现代铅活字印刷术正式进入中国。在此后短短的几十年里, 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 急剧衰退, 濒临灭绝。 历史往往都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巧合, 中国雕版印刷术肇始于印制佛教经像, 而最终挽救其几尽消亡命运的还是印制佛教经像。 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 , 由于不满当时清廷的统治, 洪秀全 (1814—1864) 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教”, 并以“传教”为名积聚力量。清咸丰元年 (1851) ,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创立“太平天国”, 结众起义, 随后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咸丰三年 (1853) , 太平军进攻安徽。当时在安徽石埭的一位鄙弃科举、好读奇书的青年, 为了躲避战乱, 与家人在寓居杭州期间, 偶于书肆购得《大乘起信论》。清同治三年 (1864) , 他在养病期间数读此论, 参详其中奥义, 由此引发宿世慧根, 将其后毕生之精力全部投入到佛学的研究与弘传事业中。他就是后来被誉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 (1837—1911) 。 杨仁山居士有感于时处末法, 佛法之弘扬全赖经典流通, 然北方《龙藏》既成具文, 双径书文又毁于兵燹, 于是遍求佛经, 发心刻印, 俾广流传。清同治五年 (1866) , 杨仁山居士在南京创立金陵刻经处, 并主持刻印了首部经书———《净土四经》。在四处募化、校勘刻印佛教典籍之余, 杨仁山居士还潜心研究佛教造像, 聘请画师绘制成“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释迦牟尼佛像”、“大悲观音像”、“弥陀法会”等, 并收集古代名人所绘佛像, 一并刻板流通。 清光绪四年 (1878) , 杨仁山居士随驻英、法公使到伦敦、巴黎出访。并于光绪十二年 (1886) , 再度赴伦敦时认识了在那里留学的日本僧人南条文雄 (1849—1927) 。此后二人书信往还, 交往不断, 遂成莫逆。在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