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邓铁涛教授辨治咳嗽经验
邓铁涛教授是广东省著名的中医科学家。他从事医疗教育超过50年,患者众多。咳嗽实验是他学术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有幸跟随邓老学习, 现将邓老临证治咳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脾治肺以养肺神经
1988年邓铁涛教授正式提出“五脏相关学说”, 并在当时即强调“近二三十年来我一直在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临床实践, 对于杂病之辨证诊治尤其如此。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说明咳嗽不离于肺, 但也不止于肺。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将咳嗽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咳嗽》中提出:“外感之咳, 其本在肺, 故必由肺及他脏, 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 先因伤脏, 故必由他脏及肺, 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结合先贤所论及邓老个人临床经验, 临证治咳时强调五脏相关, 咳久必关于太阴, 重视肺脾相关, 施以理脾治肺之法, 不论外感内伤, 久咳者必培土生金, 采取理脾化痰、宣肺止咳治疗而事半功倍。
案1.刘某, 女, 30岁。1999年2月19日初诊。
患者在市某医院小产, 行子宫切除, 继发败血症, 经抢救20多天热退出院。早上出院夜晚复高热, 遂收入我院急诊室。经用多种抗生素 (包括进口新药) 、激素及中药清热凉血剂治疗半月后体温仍在39℃~40℃, 咳嗽、咯痰、纳差乏力, 舌红苔白, 脉细弱。曾进行疟疾、骨髓等各项检查均阴性, 血常规亦无异常。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 气血不足, 邪犯气营。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党参15g, 北芪20g, 五爪龙30g, 白术10g, 陈皮5g, 柴胡15g, 当归10g, 青蒿10g, 桑叶10g。温服日1剂。
服药第3d热退, 再观察数天未见发热而出院。
按语:患者产后气血亏虚, 经抗生素治疗未解, 又耗伤气血, 脾胃虚弱, 外邪犯肺, 入于气营, 不宜荆防桑菊之类单纯宣肺解表, 亦不宜参苏饮之类, 扶正而宣表之力不足, 宜取培土生金、甘温除热法治之, 效验。
2 春温伏湿,解表透邪,治宜自宣
邓老认为治咳非独荆防桑菊之类, 善用伤寒温病之法治咳, 强调分期辨治咳嗽, 每取良效。例如, 针对非典型肺炎患者见正虚邪恋、易夹湿夹瘀的主要特点, 常见高热咳嗽, 辨治当从温病之法, 强调扶正透邪, 重视化湿、补气、活血。
案2.邓某某, 女, 33岁。2003年1月25日初诊。
患者乃广东省三水籍医务人员, 因“非典”入院。发热, 体温38℃, 微恶寒, 咳嗽、咯痰, 神疲乏力, 稍口干, 纳差, 面红, 无头痛, 无流涕, 无咽痛, 无汗, 无鼻塞流涕, 睡眠一般, 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 脉濡细。西医诊断:右下肺炎 (非典型肺炎) ;中医诊断:春温伏湿。辨证属早期湿热蕴毒, 阻遏中上二焦。治宜清热解毒达邪, 解表宣肺化湿。方选麻杏石甘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
炙麻黄10g, 杏仁10g, 石膏30g (先煎) , 甘草10g, 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竹茹10g, 白茅根15g, 前胡15g, 苡仁30g, 滑石18g, 藿香10g, 佩兰10g。每日2剂, 早晚温服。
按语:该病人起病有接触病史, 感受戾气, 即邪气, 具有传染性, 疾病传变快, 宜分期辨治, 早期以解表透邪为法, 急性期以解毒祛邪为主, 恢复期以扶正祛邪为则。患者初期即有肢体酸痛湿重的表现, 为伏湿所致, 较之普通的风温不同, 故诊断为春温伏湿。本病由戾气、湿、瘀、毒、虚所致, 治宜清热透邪、宣肺化湿。后期根据虚实不同可分别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或血府逐瘀汤等化裁, 应用人参扶助正气, 及时停用抗生素;应用活血软坚散结药, 防止肺纤维化, 加快病灶早日吸收。
3 湿味料、病料、药,以养胃
邓老治咳之际, 谈五脏相关及关于太阴的整体观, 每论脾胃。邓老治咳亦常论及岭南之地土方宜, 认为岭南这种炎热潮湿的气候, 经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岭南人的特有体质, 即脾气虚弱兼有痰湿。邓老常引用《岭南卫生方》 (元·释继洪) 载:“岭南既号炎方, 而又濒海, 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 故阳焕之气常泄;濒海地卑, 故阴湿之气常盛。”较好地总结了岭南气候对人群体质影响的特点:一是炎热, 热则耗气;二是潮湿, 湿则碍脾, 二者均与脾胃相关。而久必及于肺, 故有“湿咳”之辨。正观乎岭南土卑, 阴湿之气常盛, 四季常见咳者, 而必观其时令, 辨证用药应虑及地土方宜, 故常用白扁豆、佩兰、白花蛇舌草、木棉花、五爪龙等芳香化湿、除秽、健脾, 除湿热而又不过伐正气之品, 特别是岭南特色药材亦每每喜用。
案3.刘某, 男, 39岁。1992年1月30日初诊。
患者因感冒后咽痛咳嗽, 干咳少痰, 日夜咳甚, 嗜食肥甘厚味, 嗜酒, 咳嗽, 咯痰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