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汾河源头流域周丛藻类群落生态调查
1 周丛藻类组成
集体藻类是指以各种自然和人工材料为基础的,如石头、水生生物、沉积物、水泥、木屑、水下岩石、,特别是为收集海藻体而配置的玻璃、塑料板或膜藻类。过去仅把着生于高等植物上的藻类叫做周丛藻类或着生藻类,但后来这两个名词扩大到指着生于一切基质上的藻类。周丛藻类群丛中常夹杂着少量浮游藻类,这些浮游藻类很难与周丛藻类区分开来,因此常将附生在人工基质上的所有藻类称为周丛藻类。周丛藻类常与周丛动物、细菌及有机碎屑一同组成水草表面的覆盖物,不仅是水体食物网的重要环节,被水生动物食用,且对水草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周丛藻类群落的组成结构与数量特征可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功能,以及探讨其在受损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头地处黄河中游,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吕梁山北端,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周围有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等14个村庄出宁武,地跨山西省忻州市的宁武、神池、五寨、岢岚、静乐、原平等6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 km。本文通过对宁武境内汾河源头周丛藻类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不同海拔梯度变化的调查研究,从生态学角度评价和分析该流域的生态环境特征,为更好的加强汾河源头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维护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2 材料和方法表面活性剂
2.1 周丛藻类的采集和生长
2006年8月到9月对汾河源头藻类植物进行生态调查。依据不同的海拔梯度(表1),共设采样点19个。对于周丛藻类的采集,尽可能采取整个植物体,包括他们的基部或着生部分。生长在石头上的,最好用小刀刮取,不易刮下的,如水流较急的水流中,可敲取或取小石块一同保存;生长在水草上的,用镊子夹取,连同水草一同保存;生长在泥土上的,用刀铲取。同时,记录了每个采样点的环境因子。
2.2 样品的保存方法
将采集的周丛藻类保存在采集瓶中,用4%的甲醛溶液固定,固定液的用量一般为藻类标本量的2倍。
2.3 标本的鉴定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鉴定采集的标本。同时对其中周丛藻类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周丛藻类种类数与海拔和流速的相关性。
3 结果和分析结果和分析
3.1 火炬门、红藻门、黄藻门
汾河源头共采集到周丛藻类植物24属47种(表2)。其中以绿藻门植物最多,共14属29种,占总种数的61.70%;其次为蓝藻门7属14种,占总种数的29.79%;硅藻门1属2种,占总种数的4.25%;红藻门1属1种,黄藻门1属1种,各占总种数的2.13%。周丛藻类的优势类群包括绿藻门的刚毛藻属(Cladophora)、水绵属(Spirogyra)、丝藻属(Ulothrix),蓝藻门的颤藻属(Oscillatoria)、胶须藻属(Rivularia)、念珠藻属(Nostoc),黄藻门的无隔藻属(Vaucheria),硅藻门的直链藻属(Melosira)等的一些种类。
3.2 本生植物的主要群落类型和分布
3.2.1 藻体的种类
汾河源头流域多处有分布(冰洞、坂场阳坡、高桥洼、支锅石前等)。群落中优势种为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阿氏颤藻(O.agardhi),群落颜色常呈蓝绿色,常混生有硅藻,如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偏肿桥弯藻(Cymbella ventricosa)、优美桥弯藻(C.delicatula)、细长舟形藻(Navicula gracilis)等。
3.2.2 rata波场
分布于小石洞、悬空村、汾源、蒯通关。生长在水体中石壁和水底石块上,群落中优势种为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脆弱刚毛藻(Cl.fracta),颜色呈绿色或黄绿色,主要附生藻为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扁圆卵形藻(C.placentula)、盘状卵形藻(C.disculus)、虱形卵形藻(C.pediculu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hiniana)、小桥弯藻(C.pusilla)等。
3.2.3 eriabilusis供混合规制
主要分布于坂场阳坡、情人谷。生长于缓流中的泥沙上,群落中优势种为对生无隔藻(Vaucheria bilateralis),与之混生的有水绵(Spirogyra sp.)、卵圆双眉藻(Amphora ovalis)、双头等片藻(Diatoma anceps)、普通等片藻(D.vulgare)、小形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等。
3.2.4 水浓和红藻
主要分布于石家庄、吴家沟、悬空村、情人谷。群落中优势种为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