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舞蹈音乐与舞蹈作品流传的关系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通过身体动作的面部表情,艺术形象就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总是与音乐相结合,完成舞蹈公开表演的艺术行为。“有乐而无舞, 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 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 谓之中和”。即便在舞蹈与音乐都不发达的原始舞蹈中, “舞”也伴着“节奏”这样的音乐构成的重要元素。因此舞蹈不能脱离音乐而存在, 舞蹈通常以多样的形式、在不同的场合表演, 舞蹈音乐都伴随其行, 不离不弃。舞蹈音乐, 通过音响效果揭示内容的声音艺术, 却可以脱离舞蹈而存在, 有时候甚至可以成为独立的音乐作品被记录、表演, 更有甚者发展为独立的音乐体裁。由此, 舞蹈音乐不仅通过舞蹈作品的表演而传播, 亦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借助舞蹈表演以外的载体传播。
舞蹈音乐随舞蹈作品流传
舞蹈音乐随舞蹈作品流传是舞蹈音乐运用舞蹈自身的行为方式传播, 即舞蹈音乐与舞蹈表演成为一体, 音乐跟随舞蹈的表演而演奏或演唱, 随着舞蹈作品的流传而传播, 这是传播舞蹈音乐最古老的方式, 也是运用的最多的方式, 其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 在民间舞舞中的应用
民间舞蹈活动是各国民间舞蹈及舞蹈音乐传播的土壤。在自娱、节庆时必会载歌载舞, 有组织的或是自发的, 音乐也许是来自于舞者口中的歌唱、手中简单乐器的节奏, 也可能来自非舞蹈者演奏的一些乐器、小型乐队的伴奏。这些民间活动, 参与性强, 受众人群广, 不仅使得舞蹈音乐的保存与流传成为可能, 也成为舞蹈音乐流传非常重要的形式和途径。如在民俗舞蹈十分盛行的西班牙, 民俗舞蹈的种类达到上千种, 这些舞蹈边舞边歌, 并且有乐器伴奏, 男女成双成对的, 实在是全民性的歌舞盛况;生性爱好热闹的俄罗斯人, 在节日喜庆、民俗集会时都少不了助兴的歌舞表演。中世纪时, 东正教曾经禁止宗教音乐以外的一切音乐活动, 尽管迫于这样强大的压力, 俄罗斯人的歌舞音乐仍旧流传至今, 可见民间舞蹈及其音乐传承的强大生命力。对舞蹈音乐以及舞蹈性的歌舞的钟爱恐怕是希腊可以将舞蹈音乐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重要因素了。“在希腊音乐中得到广泛喜爱的是舞蹈音乐和以舞蹈为基础的歌舞。这些音乐的历史非常古老,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宗教仪式的舞如元宵节的花灯、大秧歌, 各个地方都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再如东北的二人转, 老百姓喜爱, 随时随地的歌起来舞起来, 大人孩子都能哼上两句二人转的调调, 积极的参与和频繁的表演这实在是有利于舞蹈音乐的保存与流传。
二、 背景:加关于“婆罗多舞”仪式的传承
各民族几乎都有不同的仪式活动, 如祭祀仪式、宗教仪式、驱魔仪式等, 其目的不同、方式各异, 但有一点却不约而同, 就是在仪式中融入舞蹈。如在北美洲生活的因纽特 (爱斯基摩) 人, 冬天举行礼仪的时候表演一种边歌边舞的舞蹈歌, 因歌唱、舞蹈时必用鼓来伴奏亦称之为鼓舞。这种鼓舞流传于因纽特人生活的广大地区, 尽管在不同的地区表演方式也不同:在加拿大是一个人边歌边舞边打鼓的单独表演;在阿拉斯加是超过10人的鼓手边鼓边唱、舞蹈者5-6人一组分若干组表演, 但这种仪式中表演歌舞的程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宗教、祭祀等仪式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有着不同原因的必要性和传承性, 因此, 这种舞蹈通常不会轻易消亡, 它们随着朝代的更替或历史的进程不断传衍发展下来。在几乎全民奉教的印度, 他们的很多艺术活动往往和宗教结合在一起, “婆罗多舞”就是在寺庙中发展起来的敬神的舞蹈。在我国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 流传着一种称之为“博舞”的蒙古族宗教萨满教舞蹈, 萨满法师称之为“博”, “博”在驱魔、行祭时, 一边击鼓一边舞蹈, 口中吟唱一些歌曲, 手中的鼓既是法器也做伴奏乐器。“博”的舞蹈技艺十分精湛, 都经过严格的训练, 根据师承不同形成了不一而足的表现手法和表演风格。“博曲内容丰富, 数目甚多, 以吟唱为主, 均由博口传心授, 世袭传承。”(2)
三、 表演的高度方面
舞台表演成为传播艺术性较高的舞蹈音乐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好的舞蹈作品, 登上舞台之后, 被更多的人欣赏、接受, 成为作品流传极好的一种方式。舞台为舞蹈作品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同行们彼此相互观摩借鉴, 观者可以有机会学唱学跳。通过舞台表演传承下来的作品数不胜数:元代兴盛一时的歌舞表演“倒喇戏”, 在元代时已发展到一定高度, 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和专业技巧, 它曾作为舞台表演的经典节目被夸赞, 如“倒喇传新曲, 瓯灯舞更轻, 筝琵齐入破, 金铁作边声。”(3)因着观众的喜爱, 大量的舞台表演, 在历经了元帝国的灭亡、明代中前期的战乱、倒喇戏人陆次云的《满庭芳》中可窥见其表演概貌“左抱琵琶, 右执琥珀, 胡琴中依秦筝, 冰弦忽奏, 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龟兹曲, 尽作边声。倾耳际, 忽悲忽喜, 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