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面团颜色性状的分子标记.docxVIP

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面团颜色性状的分子标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面团颜色性状的分子标记 颜色是评估小麦产品(如条状和馒头)品质的重要指标,是质量遗传改善的重要目标。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所催化的化学反应是引起面团或面条颜色褐变的主要原因,可解释面条颜色变异的55%~70%。PPO主要分布在小麦籽粒的糊粉层,面粉PPO的含量仅占籽粒总PPO的3%左右。早在1907年人们就开始了PPO的研究,至今已在小麦中发现了12种PPO同功酶。Okot-Kotber等研究表明,基因型是决定小麦PPO活性的主要因素,但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品种间酶活性可相差10~14倍,因此通过遗传途径降低PPO活性是可行的,有可能培育出多酚氧化酶活性接近零的品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小麦育种项目已将其列为重要育种目标。我国冬小麦品种间PPO活性变异较大,培育低PPO活性小麦品种的工作已经初步开展。 目前主要利用生化方法测定籽粒PPO活性,对育种材料和后代进行选择,成本较高,且仅是对表型的选择,可靠性较差。寻找与小麦籽粒PPO活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是基于基因型的选择,可靠性强。国外研究发现的一些PPO活性分子标记多为RFLP和AFLP标记,在育种实践中应用起来比较烦琐,不适宜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因而,筛选易于应用且成本较低的SSR标记,用于PPO活性的辅助选择,必将有利于小麦制品颜色性状的遗传改良。 张立平等研究表明,在小麦染色体2AL上有一个籽粒PPO活性的主效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可解释PPO活性遗传变异的37.9%~50.0%,该QTL与SSR引物Xgwm312紧密连锁。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Xgwm312与小麦品种PPO活性的关系,以明确使用Xgwm312进行PPO活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可能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ppo活性差异筛选 2000~2001年度,203份冬麦区品种(系)种植于河南安阳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收获籽粒用于PPO活性差异筛选。这些品种(系)多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和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品系,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冬播麦区小麦生产和育种的现状。 1.2 r-ppo活性测定 参照华盛顿州立大学小麦品质实验室方法。 1.3 小麦组dna的提取 参照Sharp等人(1998)的SDS方法提取小麦叶片的基因组DNA。 1.4 序列合成同态 根据R?der等研究开发的SSR引物Xgwm312的序列合成。 上游引物:ATC GCA TGA TGC ACG TAG AG 下游引物:ACA TGC ATG CCT ACC TAA TGG 1.5 ssr标记检测 1.5.1 pcr扩增时间 20μl总体积中包含1×PCR buffer(50 mmol·L-1KCl,10 mmol·L-1Tris·Cl,0.01%明胶)、MgCl21.5 mmol·L-1、dNTP(A.T.C.G)各250μmol·L-1、TaqDNA聚合酶1U、每条引物4pmol、模板DNA 80 ng。PCR反应程序为:首先94℃变性5 min;然后94℃变性1 min,55℃退火55 s,72℃延伸1 min,共36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1.5.2 n-methylusing 0的1×TBE;制胶用6%聚丙烯酰胺胶储存液(UREA 420.2g、Acrylamide 60.0 g、N’N-Methylenebisacrylamide 3.16 g、10×TBE 50 ml,定容至1 000 ml)60 ml、10%过硫酸铵(APS)300μl、TEMED 60μl、混合均匀后灌胶,胶型为380 mm/300 mm/0.4 mm;电泳程序为首先100W预电泳30 min,插60孔加样梳,点样后80W电泳60 min。 1.5.3 agno3-na2co3的制备 (1)脱色与固定:将胶板放入10%冰醋酸中轻摇30min;(2)漂洗:用蒸馏水漂洗3次,每次3 min;(3)银染:1L 1%的Ag NO3溶液中加2 ml37%的甲醛,放入胶板轻摇30 min;(4)蒸馏水漂洗约20 s;(5)显影:在预冷的1L 30%的Na2CO3溶液中加2 ml甲醛和200μl 1%NaS2O3溶液,放入胶板轻摇直到目标片段显示出来;(6)终止:迅速将胶板转入10%冰醋酸溶液中,终止显色反应;(7)用蒸馏水漂洗2 min;(8)将胶板自然干燥后,记录带型并用数码相机照相。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麦区抗菌材料间籽粒ppo活性的变化 将供试品种(系)籽粒PPO活性的平均值等参数列于表1。 由表1可知,203份冬小麦籽粒PPO活性变化范围为1.19~12.00A475/g min-1×103,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倍,多数品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