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研究综述
白居易的《仇恨歌》是一首永恒的歌声。他以其独特的外形赢得了古今无数读者的喜爱。“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爱情盟誓的经典言语,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则被认为是感叹爱情悲剧的绝唱。但关于《长恨歌》的主题, 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 观点颇有分歧。归纳一下, 主要有以下几种论点:
一是“讽谕主题”说。与白居易同时代的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云:“乐天因为《长恨歌》, 不但感其事, 亦欲惩尤物, 窒乱阶, 垂于将来也。”这说明白居易写作的目的是要借助李、杨故事, 惩戒导致祸乱的“尤物”, 以此作为将来的鉴戒。这是讽谕说的最早源头。1947年陈寅恪在《〈长恨歌〉笺证》一文中以史证诗, 推断《长恨歌》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告诫后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应以此为戒, 避免重蹈覆辙, 这和陈鸿所说的基本一致。
二是“爱情主题”说。此说认为:尽管诗中存在批判讽刺的思想, 但作者主要的目的是结合自身经历宣扬真正的爱情, 饱含了对李、杨爱情悲剧结局的同情, 歌颂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目前大多数文学史教材持此观点。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写到:“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 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 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三是“双重主题”说。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中, 游国恩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这样写道:“《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时作的, 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一方面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 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 因此, 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 既有讽刺, 又有同情。”
四是“隐事主题”说。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中, 以俞平伯为代表, 1929年2月, 俞平伯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发表《〈长恨歌〉及〈长恨歌传〉传疑》一文, 认为《长恨歌》记录了一件皇家秘闻。他认为马嵬事起仓皇, 杨贵妃虽被赐死, 但未必真死, 可另觅替死鬼。杨沦落民间后, 大约当了女道士。玄宗后来知道杨贵妃在人间而不能使之回来, 只有结再生之缘。白居易将此事写入诗歌, 为君讳, 而不便明言, 只能托陈传以示其隐旨。
对于以上几种观点, 我对“爱情主题”说是赞同的。《长恨歌》的主题是要赞颂坚贞专一的爱情, 以及表达对美好爱情无法把握的遗憾。事实上, 分析任何一部作品都离不开作者的特殊人生经历以及作品本身。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大的方面来探讨一下《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从作者悲苦的感情经历来看, 《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白居易写作的真正动因源于作者那一段热烈深沉而又没有成为婚姻的爱情。白居易年轻时, 曾经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 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 没有正式结婚。这一段恋情是白居易内心深处始终无法磨灭的记忆, 白居易和湘灵的爱情曾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及。其中, 贞元二十年所写的《潜别离》最具代表性, 诗中写道:不得哭, 潜别离。不得语, 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 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 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 彼此甘心无后期。241“深笼夜锁独栖鸟, 利剑春断连理枝”两句尤其耐人寻味,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年后作的《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 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 彼此甘心无后期”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们发现《潜别离》所表达的感情和所用的文字与《长恨歌》可以说是一脉相通。和湘灵的这段情缘在白居易的内心留下了极深的情感烙印, 始终难以忘怀。遇到写《长恨歌》的机会, 作者不禁会怀古伤今, 感慨自己爱情上的失意。因此《长恨歌》虽然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题材, 实际内容里有相当多的部分却是白居易借此寄托自己对情人的感情和思念, 以及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遗憾。
从作者对待这首诗的态度来看, 《长恨歌》要表达的是爱情主题。白居易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有“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349的话。“一篇长恨有风情””一句, 既肯定《长恨歌》是他的压卷作之一, 也点出了诗中寓意很深的“风情”。“风情”一词该作何解呢?有人认为“风情”即“风诗之情”, “风”即“十五国风”, 即《长恨歌》表达的是“十五国风”那样的情感, 具有婉讽的意味, 对此我是不赞同的。我的理解是:作者在这里有意将《长恨歌》和《秦中吟》对举, 不难发现二者在内容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 结合《秦中吟》内容来理解“正声”, 则指的是《诗经》“雅”中的美刺精神;那么“风情”就应该是男女之情, 这样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