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一个重要的陆相和油气盆地(陆军等,2008,赵梦军等,2009;沈阳等,2010;张山文等,2013;郭晓燕等,2013)。阜康凹陷是盆地东部的一个次级凹陷构造单元。研究区域位于阜康塌陷东部(图1和图东斜带),宽20.40km,宽800km2,结构独特。侏罗系头屯河组是该盆地主力含油气层系之一,该地层单元厚350~400m,受物源和古地貌共同控制,厚度由北东向南西方向逐渐减薄,埋藏深度逐渐加大为2100~3500m。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头一、头二和头三3个岩性段(图2),以头二段为主力产层。前人对头屯河组沉积特征研究较多,确定其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鲁兵等,2008;朱筱敏等,2008;张建良等,2009;王家豪等,2004;吴爱成等,2008;李维锋等,2001),以三角洲前缘亚相带的水下辫状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储层大多数由多期分流河道砂体连续叠置而成,储层砂岩的孔隙度为2.69%~28.88%,平均为14.98%,渗透率为0.01~790mD,平均为26.08mD,孔—渗相关系数0.86,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属于中孔、中—低渗孔隙型储集层。油藏类型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受水上→ue5c6水下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控制的岩性油藏和地层—岩性复合油藏,由于受辫状分流河道频繁侧向迁移的影响,储集砂体具有横向展布相变快和厚度变化大等特点,制约了油藏的高效勘探与开发,因而急需开展小层砂体对比和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的精细地质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为这一目标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和工作平台(郑荣才等,2000a)。在众多可借鉴的类似研究成果中(郑荣才等,2002a,2002b,2003,2009;林春明等,2005;张新涛等,2009;赵宗举等,2010;夏国清等,2010;周磊等,2012),对于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储层分布及区域对比和预测研究,极大多数学者以围绕相当四级层序的中期旋回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砂体劈分和等时对比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原因与地震剖面中可识别的最小地层单元大多数为四级层序有关。本次研究针对准东阜东斜坡带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进行的相当四级和五级层序的中、短期旋回层序和沉积微相的精细分析,以提高储层时空预测精度为目标,期望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头屯河组油气勘探开发效果。
本文是柳妮等(2014)的延续,柳妮等(2014)在长期层序格架内认定MSC2非均质性强基础上,通过A/S值变化认为SSC4和SSC7为有利储集区;本文以试油资料为基础,在中期基准面格架内详细分析了SSC4和SSC7沉积微相,说明它们为何是有利储集区,并进行了对比。
1高层序地层学特征
1.1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层序界面和成因类型
高分辨层序分析最基本的问题是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的识别。通过岩芯、测井和地震剖面的精细分析,在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中可识别出如下几种不同级别和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郑荣才等,2001)。
1.1.1次级构造活动强度
在研究区主要为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一段以及头屯河组三段和齐古组的界面,同次级构造活动强度幕式变化有关,往往是大型河道砂对下伏河道间泥岩进行的冲刷(图2)。岩性的变化在测井剖面上表现为GR以及SP曲线发生突变,同时地震剖面上界面主要表现为地震反射强度的变化以及削截、下超等反射特征。
1.1.2地震剖面基准面转换点位置
这类界面多发育在剖面结构由粗→ue5c6细→ue5c6粗的正向粒序结构到逆向粒序结构的转换点位置(郑荣才等,2001),在研究区中该界面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中—大幅度的冲刷面(图2),与由气候引起物源供给同基准面升降变化有关,测井剖面上主要表现为GR以及SP曲线发生小型突变面,在地震剖面上IV级界面的识别主要以小型削截反射特征为主。
1.1.3界面方面岩性的变化
主要发育于基准面升降变化频率较快、幅度较大和砂质沉积活动相对活跃地区,此类界面大多数为小型河道砂对下伏分流间湾低幅度冲刷面或弱冲刷面,界面上下岩性会发生较明显差异;在沉积活动相对静止地区,此类界面主要为分流间湾或水下天然堤等低能微相之间的相关整合面(图2),界面上下岩性变化较小甚至无变化。在测井剖面上表现为GR以及SP曲线发生轻微突变,不能在地震剖面上进行识别。在岩芯剖面上该界面表现十分明显,主要反映颜色的变化、冲刷面以及岩性突变面的出现。
1.2地震剖面位置及结构
研究区湖泛面按照成因可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湖泛面(郑荣才等,2010;高志勇等,2007)。长期湖泛面、即相当区域性湖进—湖退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