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表寒里水证的鉴别.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寒论》表寒里水证的鉴别

太阳经络是一个寒水循环,冷是水的气。因此,感冒很容易吸引体内的水和饮料,这会导致感冒和体内水和饮料的外部反应。

人体感受外寒后引起体内形成水饮之邪的具体机理,是因寒邪阻遏阳气,或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体内的阳气;一旦阳气受损或被郁,且可导致气不布津,水津聚而为水邪,造成体内化生停蓄的水邪(废水)和饮邪;另外有些太阳风寒表证的患者,因发汗不当,导致表寒不解,甚至寒邪入里伤阳停水;或误吐误下伤及里阳而停水;或饮水过多,致心下停水。诸如此类,终致形成表寒里水之证。

由于水饮产生和停蓄的部位不同,又可形成各种表寒里水证。概括起来,《伤寒论》中载述的此类表里相兼证有三类:第一.为表寒兼水停心下膈间、水饮犯肺证者,属水停上焦;第二.为表寒兼水停心下中脘证者,属水在中焦;第三.为表寒兼水蓄膀胱证者,属水蓄下焦。

水停上焦犯肺证的现症,以咳喘为特点;水在中脘证的现症,以心悸、心下逆满为特点;水蓄下焦膀胱证的现症,以小便不利、少腹满、必苦里急(小便欲通难通、尿意窘迫墜急感)为特点。故此,各种表寒里水证虽均有太阳表寒与里有寒水的共同现症,但上述上、中、下三焦水饮的不同现症特点,则可供我们作证候鉴别。

另外,视此类表寒里水证是否口渴,亦为鉴别上、中、下三焦究属何部停水的要点之一。即口不渴者,一般属水饮停于上焦;口渴者,一般属水饮停于下焦;至于水停中焦是否口渴,则须视其气化受阻的程度,或渴或不渴。所以然者,寒邪动水,停于上焦者尚属水势较轻,有部分津液因气化而尚能敷佈于口,故口不渴。而中焦则病势稍深一层,加之中焦之水的生源有赖于水谷之海的胃腑,运化有赖于后天之本的脾脏,若脾胃阳气不足以化气升津,则亦现口渴;若尚有运化升津之力,则可口不渴,甚则口泛涎水。若寒动其水、水势在下,则邪水之势重且深,肾阳及膀胱之气的气化功能受阻或受损的程度必然较重,此时非但气化排水的功能受阻难行(故小便不利),且人体津液升佈更为受阻,故多现口渴,甚至消渴引饮,只不过因体内废水过多,故其虽渴而反现“水入则吐”(73条)而已。

由上可知,此类表寒里水证,其具体的病位和病机尚有差异,故可有不同的现症,亦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一饮用水袭击肺部

小青龙汤失食老汤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40)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3.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5)

4.太阳中风,下利、呕逆……(155)

[原文解释]

原文75条的“以水灌之”,应理解为用冷水浇淋患者身体。

表寒证病

发病经过:本证往往因感受外寒、外风,加之饮冷过多、或冷水洗浴而起病;亦有因表寒证失治,渐动里水而发病者。

主症:恶寒,无汗,咳或喘,脉浮弦。

或现症:多数口不渴,或有口渴、得饮呕逆;或干呕;或发热,或微热;或微喘,或喘而胸满;或饮食梗阻而噎;或下利;或小便不利而少腹满;或脉浮紧,或脉弦。

阻食、上逆而收费

人体感受外寒后,体内阳气受阻,或寒邪伤阳致使阳气不足,进而体内之水不佈,聚而为废水饮邪。若水停胸膈及心下,甚至犯肺,则可致表有寒热,里有咳喘。

风寒闭表,卫阳受遏,则恶寒、发热、无汗;表气闭阻,加之膈间心下停水、水饮犯肺,则致肺气失宣、又难肃降,故上逆而咳,甚则喘而胸满;饮阻心下,亦可阻碍胃气顺降,故可阻饮食纳降而致噎,饮水入胃则助饮反致呕逆,因其饮在膈间尚未“水渍入胃”故可干呕;若水饮兼泛中焦,或渍入胃肠又可致下利;若水饮兼泛及下焦,气化失司,又可小便不利而少腹满;表寒闭阻可致脉浮脉紧,饮阻气机又常致脉弦。

患者气气失重之感冒

主症悉具,加之兼以下诸症之一者,即可确诊,并与麻黄汤证之喘咳相鉴别:咳喘而难以平卧;小便不利而色清;或口渴而得饮则呕涎水;呕利纯水而脉兼涩。

小青龙汤以散寒为主

1.治法:表里双解,散表涤饮。

2.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10g炒白芍10g五味子8g干姜10g炙甘草10g北细辛3g桂枝10g法半夏10g

每日一剂,煎服两次。

方解:小青龙汤中麻黄发表散寒,桂枝甘草配芍药和营卫以解表,三药配麻黄共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