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陵的蒙古大布尔自然经济的一个视角.docxVIP

在成陵的蒙古大布尔自然经济的一个视角.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成陵的蒙古大布尔自然经济的一个视角

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敖包上的成吉思汗花园吸引了无数蒙古牧师和学者。他已经有800多年了。在虔诚的达尔扈特人守卫下,它历经沧桑,到今天,飞檐斗拱的蒙古式宫殿,闪烁着耀眼的金光。这是一座沉积着历史内涵的宝库,既引人发怀古的幽思,又令人感到神秘莫测。

1987年深秋,我第四次走进这座神殿般的陵园,经过维修,它再不是“浩劫”过后满身疮夷,破烂不堪的样子,而是面貌焕然一新了。记得十五年前路过这里,走进被当成盐粮库房而不再是神圣领地的陵园时,心情难受到了难以言传的程度。倒不是为金顶银壁般的宫殿建筑被毁感到沉重,而是为极珍贵的历史遗物彻底被毁,被烧,被掠,几乎到了荡然无存地步而深感痛惜。然而,更加悲凄和难以忍受的是深深埋在心底的高尚情怀——崇敬祖先的神圣感情被践踏,被侮损,被凌辱。现在不同了,复原后的成陵正以新的姿态在招唤远近的游客与拜祖的香客。

达尔扈特人是守卫寝陵并主持祭祀的部族。他们的祖先曾是七百年前守卫在成吉思汗身旁的禁卫将士与幕臣。他们永不身离寝陵,永不承诺任何官职和官差徭役,一心守卫成陵并主持四季各项祭典。七百多年来,神秘职守代代相传。他们有着严密的组织与分工。据了解:掌管礼乐的人称为大达尔扈特,其他有司仪库呼克一人、副司仪哈斯长一人、司乐昏真一人、副司乐奇必尔一人。从昏真这个职务分工来看,祭乐中曾是有过音乐演奏的。

最近几年,达尔扈特人根据曾有过的遗物复制了两件乐器。一件是口诵颂词时敲击的“查尔基”(Chargi),另一件是将近三米长的“布烈”(Buree)。这次采访中还有一件意外的收获,顺便在此提示一下,就是当达尔扈特人知道我是音乐工作者时,经我再三恳求,取出了一本他们叫做“天书”(Alten—Bigick)的手抄本。这是祭祀中他们秘不外传的口诵的古老经文。值得注意的是,在字里行间划有不少人们至今不解的曲线符号:如,或,或……等等。达尔扈特人自己也说不清这些符号的意思,只是作种种猜测与推论。我想:这些曲线符号的破译将是今后民族音乐研究的长期课题之一。

1.一段对话的记录

在介绍“查尔基”与“布烈”(古代称之为“布喇”)之前,我想将一段对话的记录披露于次。

1988年2月17日正是旧历正月初一(这是我第五次到成陵)。这天早晨在成陵举行一年一度的首祭。我匆匆赶到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庄严的叩拜仪式。会后,同祭祀主持人进行了简单对话

M(笔者代号):“祭典中只用‘查尔基’这么一件乐器吗?”

D(达尔扈特人代号):“就是。”

M:“是否还用过其他乐器?”

D:“我们只是听老人说,过去唱十二首成吉思汗颂歌时,用雅托葛(蒙古十二弦筝琴)伴奏过,现在不用了。”

M:“用过马头琴没有?”

D:“也是听老人说,我们这里过去有过马头琴,祭典中用不用不太清楚。”(有的达尔扈特人说不用,有的说用过。说法不一。)

M:“木质大号‘布烈’什么时候吹呢?”

D:“每隔十三年的龙年盛大祭典上用一次,平时不用。”

M:“大号是怎么做的?”

D:“最好用一根椴木。把外型削好后,将木头从中间劈(锯)开,再把木心剜空,然后将劈开的两块木头合拢来。管身外面用绸子包好,涂上红色油漆就行了。古代据说是用牛筋或湿牛皮包扎的。”

M:“‘查尔基’也是你们自己做的吗?”

D:“是的!”

M:“用什么木料呢?”

D:“最好用整块的硬木,檀木当然是最好的木料。上面雕刻成马头,下面装上九块小木板就可以了。”

M:“为什么是九块木板呢?少几块不行吗?”

D:“从成吉思汗以来,我们蒙古人崇尚‘九’这个数字,所以最好是九块。”

M:“祭祀中用不用鼓和钹呢?”

D:“祭祀中不用鼓,不管是大鼓或小鼓;也不用钹。那是宗教上用的东西,喇嘛念经时才用鼓。”

以上这段和音乐有关的短短对话,应该说已经为我们研究蒙古古代音乐文化形态、甚至对民族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重要的线索和有趣的课题。我有这样的想法:消失的文明不必再去探寻,更没有必要为恢复其原始形态去折腾。然而,由于种种历史的缘由失散的文化财富,经过查找、探寻而将它们是而集中起来加以审慎的去伪存真的研究,却是摆在我们民族音乐工作者眼前的紧迫任务。

2.“查尔基”——马头响板

在蒙古民间音乐中,很少见到象汉族那样丰富的各种敲击乐器的存在。这是什么缘由呢?这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形态的反映呢?过去有些同志在探索建立专业的本民族的民族乐队,或试图创作反映今天本族人民生活的大型乐曲时都曾为此而感到困惑。敲击乐器所发出的独特音响是构成音乐作品独特风格与色彩的重要因素,但是蒙古族的民族乐队中怎么能使用汉族戏曲的鼓板、木梆或秧歌锣鼓呢?因此,当我在成陵祭祀的典礼中,在人们赞颂祖先功绩的诵经声中突然听到一种奇妙而清脆的敲击声响时,就顿时有所醒悟般的在殿堂里搜寻,最后将目光转到祭祀主持人和他的双手上。他,正在摇动着握在手中的马头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