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2/12/8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时间:2010-05)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时间:2010-0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疑难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炎症性肠病(IBD,包括UC)的诊疗指南与共识意见相继更新发表,如200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修订的临床指
南中有关UC的诊断与评估推荐意见[1]、英国胃肠病学会(BSG)的成人炎症性肠病处理指南[2]和亚太消化系疾病周(APDW)制定的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也在
2007年修订了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4]。目前国内尚无UC的中医诊疗指南及共识意见,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全国专科专病“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协作
组”和“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起草小组,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广泛搜集循证资料,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
键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制订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2009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
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
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并由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
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的审定。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定期修订,不断完善。
1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
1.1定义
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于IBD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1.2流行病学
UC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欧洲和北美UC的发病率为10/10万~20/10万,患病率达100/10万~200/10万;在亚洲UC的年发病率为1.0/10万~2.0/10万,患病率为4.0/10万~44.3/10万,我国推
测UC患病率为11.6/10万。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UC的发病率逐年增高[3,4]。
1.3发病机制
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和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有关。遗传研究方面发现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东方
国家。免疫学方面认为多种因素参与了UC的发病,这些因素可能触发一个连续的慢性免疫过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和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等参与了此过程,这些效应
细胞释放的抗体、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起肠黏膜组织破坏和炎性病变。感染也是病因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感染可能作为UC发病的始动因子,引起免疫反应,或者作为抗原扳机引起肠道黏膜
炎症反应。环境致病因素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病系外因通过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机制,导致肠上皮和组织细胞持久的损伤[5,6]。
1.4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基本病理因素有气滞、湿热、血瘀、痰浊等。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肺诸脏。湿热蕴肠,气滞络瘀为基
本病机,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饮食不调常是主要发病诱因。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活动期以标实为主,主要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属本虚标实,主要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且
本虚多呈脾虚,亦有兼肾亏者。
172.19.66.122:10000/content/html/print.htm?randnumber=0.124207807494640221/9
2022/12/8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时间:2010-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ERCP诊治指南(2010版)(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发布时间:2010-04).pdf
- ERCP诊治指南(2010版)(三)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发布时间:2010-05).pdf
- ERCP诊治指南(2010版)(一)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发布时间:2010-03).pdf
- 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9年第一版.pdf
- 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0年第一版.pdf
-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建议《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发布时间:2009-05).pdf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时间:2010-07).pdf
- 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时间:2010-05).pdf
-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处理共识意见上消化道出血国际共识会议组(发布时间:2010-06).pdf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发布时间:2010-03).pdf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时间:2010-06).pdf
- 老年患者消化内镜操作指南.pdf
-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时间:2010-06).pdf
-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解读黄穗平、黄绍刚(发布时间:2010-07).pdf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时间:2010-10).pdf
-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专家共识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专家委员会(发布时间:2010-02).pdf
- 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版)丁晓东、范建高(发布时间:2009-06).pdf
- 欧洲肝病学会(EASL)临床实践指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1)陆伦根、田丽艳、徐铭益,等(翻译)(发布时间:2009-10).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