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辟谷理论的形成及其在养生中的现实意义
〔摘要〕辟谷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文献记载资料考察辟谷文化及理论的发展过程,并总结不同时期的实践经验指导现实临床、养生。辟谷主要作用是保胃气,平衡谷气与元气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各种营养过剩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可以考虑用辟谷的思路加以辅助治疗,并指导日常养生。
〔关键词〕辟谷;养生;谷气;代谢性疾病
辟谷是中醫学独特的一门功法,无论是从医学的意义上讲,还是从道家修炼的角度看,辟谷都是古今养生的一门独特技术。刘峰等[1]认为:“辟谷当是‘服气辟谷’之简称,具有明确的修炼涵义。应强调辟谷过程中的服气修炼和服气修炼自然而成的“不食”状态。前者,结合现代医学,可相当于限食疗法(热量控制)和服气(医学气功)疗法的复合方法;后者则为中国传统所特有之方法。”不少学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如张立鸿[2]将断食分为节食、辟谷和断食3种,并认为辟谷仅是不吃五谷杂粮,可以用茯苓、葛根之类中药替代;储维忠等[3]认为中医学“辟谷”的特点是限制或避免常规主食的摄入,但必须添加或替代以杂粮及可食性中草药加工成的“辟谷食饵”;很多学者把辟谷当成玄而又玄的理论加以研究,事实上从辟谷的形成历史来看,辟谷是有医学理论依据、现实社会需求、临床疗效保障的一门医学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在民间被广泛地运用。本文从辟谷学说的源起期、发展期、成熟期、推广运用期、现代研究期五个时间段进行梳理,全面呈现辟谷学说在不同时期的特色及辟谷的真实含义。
1辟谷源流述略
1.1?辟谷源起期
关于辟谷最早的记载,大多数人会指向《庄子·逍遥游》“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然而《庄子》本身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很多东西是不可能实现的,都是“卮言”“寓言”,所以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一个道家的理想,并不一定代表那个时候已经是现实。稍后的司马迁《史记》记载的留侯“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从赤松子游的记载成为辟谷最早的史料记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具体如何实施仍是语焉不详。
在稍后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有“谷者食质而□,食气者为吹,则以始卧与始兴”的记载,而被后世认为是伪书的《周礼》也有“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的记载,但是这些所谓的辟谷仍然有神秘色彩,虽然从理论上提出了辟谷概念,但仍处于初期阶段,理法方药皆不完备,使人无法效仿。
1.2?辟谷发展期
两汉是养生术得到大步发展的时代,辟谷也在那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后汉书·方术传》载:“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又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状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颍川郄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名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至之所,伏苓价暴贵数倍。议郎安平李覃学其辟谷,食伏苓,饮寒水,水寒中泄利,殆至殒命。后始来,觽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军祭酒弘农董芬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奄竖真无事于斯术也。人之逐声,乃至于是”。这些记载稍微进入了正史,可信度稍高,依然没有留下如何操作的具体流程。但是,在五谷不足的情况下以其他的食物当主食,从而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达官贵人遇上动乱也是食不果腹。《神农本草经》中很多上品药物“常服轻身延年”“久服不老神仙”,其实也是汉代辟谷的一些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辟谷有所发展,东晋的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4]将辟谷做出划分:“凡有几法,何者最善与?……其服术及饵黄精,又禹余粮丸……其服诸石药,一服守中十年五年者及吞气服符饮神水辈,但为不饥耳”,《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但依然没有超脱传说的成分,如《抱朴子》记载,三国吴道士石春,在行气为人治病时,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吴景帝闻而疑之,“乃召取鏁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颜色更鲜悦,气力如故”又“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可以说,这个时期虽然有一些辟谷术留下来了,但是“辟谷”还是处于比较神秘的记录,往往有语焉不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