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6
PAGE6
PAGE5
PAGE5
课题
传统节日文化
课时
2课时(90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传统节日的起源及文化习俗
(2)了解并掌握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及文化习俗
(3)深刻领会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素养目标:
(1)领悟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团圆、忠孝、和谐、仁爱、诚信、爱国等精神理念和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
(2)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人性化理念,赋予中华传统节日更多时代内涵,在扬弃中彰显人文情怀和民族特质,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将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节日的起源及文化习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及文化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查找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解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考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互动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它们的习俗分别是什么?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
传授新知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及文化习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及文化习俗,以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等知识
在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清晰地记录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寄托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汉族传统节日
【教师】扫码播放“中华传统节日”视频,并进行讲解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节等。
(一)春节
春节,俗称“年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称“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在我国采用公元纪年后,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的1月1日定为春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庆祝节日的高潮。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掸灰尘、贴春联、贴福字、祭祖、洗头沐浴、张灯结彩。除夕之夜,阖家欢聚,燃爆竹、吃年夜饭、守岁、叙旧话新。岁后亲朋好友拜年、长辈发压岁钱。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一些地方的街市上也是热闹非凡,有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活动,人们逛街游玩、走亲访友,盛况空前。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除夕”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你家有过“除夕”的习惯吗?一般都怎么过?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灯节”,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史料记载,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而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元宵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花灯”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节日当晚,人们赏花灯、猜灯谜、看演出,非常热闹。此外,人们在节日期间还有吃元宵的食俗,故称“元宵节”。元宵呈圆形,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另外,因灯与“丁”谐音,民间还有元宵节“送花灯”的习俗,寓意求子添丁。
(三)二月二
“二月二”即指农历的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所以,此节日又被称为“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掌管云雨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习惯用龙来称呼各种食物,如水饺为龙耳、春饼为龙鳞、面条为龙须。此外,民间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写道:“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另外,在二月二这天,有剃头的习俗,寓意辞旧迎新。
【知识链接】拓展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4课 探索能力与价值观.docx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5课 探索工作世界.docx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6课 职业生涯决策.docx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7课 职业决策行动(一).docx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8课 职业决策行动(二).docx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教案 第4课 大学生自我意识.docx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教案 第5课 大学生的学习.docx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教案 第6课 大学生的压力与情绪管理.docx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教案 第7课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docx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教案 第8课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docx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13课 服饰文化.docx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14课 传统饮食文化.docx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15课 天文学和数学.docx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16课 农业和医学.docx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教案 第4课 一脉相承:用工匠精神照亮前行之路.docx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教案 第5课 自力更生:积极承担家务劳动(一).docx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教案 第6课 自力更生:积极承担家务劳动(二).docx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教案 第7课 同心协力:共筑美丽和谐校园(一).docx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教案 第8课 同心协力:共筑美丽和谐校园(二).docx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教案 第9课 琢玉成器:用技能构建和谐家园.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