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民族交融背景下的辽代诗词
摘要:辽朝继承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崇尚儒家思想,倡导“华夷同风”“华夷一家”。在政治上“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用科举制取士,以诗词赋为正科,从而形成了皇帝、贵族、士大夫阶层“志于道,言于诗”的局面,这也是辽朝诗词仅限于皇帝和帝后的特色。“澶渊之盟”后,辽朝出现了大量描写北方民族风土人情的诗词,这些诗词体现了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以及当时的民族融合。
关键词:民族交融;辽代;诗词
一、辽代诗词的基础
辽朝接受儒家文化,确立“尊孔崇儒”基本国策,称自己为中华民族祖先炎帝的后裔,自觉归属于中华民族。在统治方式上接受了中原政权相关制度的成果,建五京,兴学校,实行科举,因俗而治。在辽宋关系上,辽朝以北朝自居,称宋为南朝,强调南朝和北朝为一家,都是“中国”的意思,倡导“华夷同风”。当汉士讲《论语》至“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时,道宗插言道:“吾闻北极之下为中国,此岂其地耶?”汉儒给辽道宗讲解《论语》避讳“夷狄之有君”句时,道宗说:“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1]《辽史》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祭奠”[2]。道宗时期,汉文化为契丹贵族普遍接受,儒家的封建政治思想在辽朝的统治中居于重要地位。
“圣宗时,止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3],势必引导人们向心于美文,驰骛于词赋。词赋为正科,必然会激发人们对诗、词、赋等创作的兴趣。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统治者大都通晓汉文,以汉文为尊,且多用汉文写作,包括诗、词、诏书、传记、章奏、志等。而诗词作者仅局限于皇帝、帝后、宗室、群臣、着帐郎君子弟。从五言到七言,从“朴实直白”到“袖中余香”,从“丛林伏虎”到“飞燕入昭”,从“文章通谷蠡”到“何必昧真心”,辽代存世诗百余首。“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辽代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宝贵的一页。
应制属和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
[辽]萧观音
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
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應知无古今[4]。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清宁三年(1057)八月。时道宗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进皇太后(原诗已佚),这首诗是应制唱和之作。“君臣同志”是指君臣上下同心协力,振兴辽朝。而“华夷同风”是指辽王朝吸收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二者同为华夏文明。“奇琛”指传国玉玺,象征天命所在,渲染万众归心的王政气象,到处承受皇帝的恩泽,天下都有“捧日之心”。后两句是指辽天子声威文教被及四海,辽朝以仁孝礼乐文化感化四方。“谷蠡”为左右匈奴王封号,“鸡林”即新罗国名。辽朝不把自己看作“夷狄”,而是看作中华文明传统传播到的较远的地域,这在政治上、文化心理上对促进民族融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辽代诗词的发展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北狄传》中记载窟哥等部归顺唐朝,赐姓李,李姓也是契丹族姓氏之一,如李失活、李尽忠、李光弼。契丹贵族重视学习中原文化,贵族阶层往往都受过汉文化教育。《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录》记录耶律阿保机和唐明宗的使者姚坤对话时说:“吾能汉语,然绝口不道于部人,惧其效汉而怯弱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耶律阿保机熟悉汉语,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厚和汉语言文化修养,但限制普通民众的汉化,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辽代灭亡。辽朝这一特殊的政治环境成就了一批贵族出身的诗人。
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曾被立为太子。《契丹国志》载:“赞华性好读书,不喜射猎。初在东丹时,令人赉金宝私入幽州市书,载以自随,凡书万卷,置书堂于医巫闾山上,匾曰‘望海堂’。”母亲述律后担心耶律倍崇尚儒家文化,不利于辽朝征战和疆土拓展,损害辽朝体制和契丹贵族利益,便扶植耶律德光即位,即辽太宗。故耶律倍改封为东丹王,后投奔于后唐,授官职,赐国姓,改名为“李赞华”。耶律倍曾通过《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这一五言古体诗,抒发了帝位被废,还受其弟太宗猜忌,壮志难酬、亡命海外、投奔异国的悲凉凄楚之情。本诗巧妙地用契丹文和汉文表达了耶律倍的悲愤。“山”在契丹小字中是“汗”的意思,“小山压大山”就是“小汗压大汗”,是对耶律德光夺去自己帝位的怨恨,既有鲜明的意象,又有深微的隐喻。清代文学家赵翼论此诗说:“情词悽婉,言短情长,已深合于风人之旨矣。”[5]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赋诗咏赞耶律倍的才华,高度评价了他的诗画成就:“意气曾看小字诗,画图今又识雄姿。血毛不见南山虎,想得弦声裂石时。”[6]耶律倍是位出色的诗人、学者,是辽代诗歌史上的开创性人物。
《辽史》记载辽代几位皇帝爱诗之
文档评论(0)